你能想象吗?一款比轩逸、朗逸贵近一倍的SUV,销量却冲上风口,差点把老牌合资车挤下王座。 吉利的星越L就是这么一匹黑马。
今年前七个月,它卖出了十六万多台,把曾经稳坐销量冠军的家轿们逼得慌。 价格贵?没错。
入门家轿能买两台的钱,足够提一台星越L。 那为什么买的人越来越多?答案里有技术梗,也有营销妙招。
吉利和沃尔沃联手打造的CMA架构、那套2.0T发动机和变速箱,给了星越L硬核动力。 过去国产车“三大件”被嘲,现在动力性能已经能和合资叫板了。
厂家把配置堆高。 车机更流畅,自动驾驶功能也逐步下放。
买车的人看见参数表就动心了。 合资品牌也不是没招。
轩逸、朗逸靠着亲民定价稳住基础盘。 低至六万多的起步价,吸走了大批预算有限的家庭。
不过,星越L通过终端优惠把售价压到十二万左右,再加上更大的空间和更丰富的配置,吸引力就明显更足了。 有人试驾后直言心里防线塌了。
也有车主反映真香背后的问题:油耗偏高,隔音还有提升空间。 市场层面同样有趣。
前八个月,燃油车总体销量仍超过八百万台,吉利、长安、奇瑞表现抢眼。 对比之下,本田和日产的下滑较为明显,丰田和大众则稳住阵脚。
监管也在发力。 明年对油耗的管控更严,部分小型车目标逼近百公里两升左右,逼着车企加快技术升级。
星越L又不是一路坦途。 九月推出的换代车型,换上更大中控屏和优化的系统,但在七八月间销量出现回落,一度被轩逸反超。
吉利只能用改款和新配置继续拉动市场。 农村和三四线城市仍是燃油车的主战场。
那里的消费者对价格和使用便利性更敏感,短期内还不会全部转向新能源。 行业内的博弈也在扩散。
丰田押注氢燃料,吉利试验甲醇动力。 厂商都在探路,试图为燃油车找到新出口。
对消费者而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油车功能在快速智能化,透明定价也让人不用再无限等待“降价潮”。合资老品牌如果继续守老路,可能会被更灵活的本土玩家挤出竞争圈。 我的看法是,这场竞赛已经不再只是“合资稳定、国产价格低”的老套路。
技术、配置和用户体验正在成为新的分水岭。 燃油车还有很长的生命周期。
只要它们跟上智能化的节拍,就还有市场。 要是继续固步自封,那就等着被淘汰吧。
你觉得:合资车还能靠低价和品牌撑多久?还是该像星越L一样,用技术和配置打动用户?欢迎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