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天神之眼C的高快领航,第一次用,真是让我觉得惊喜。上周末,我在武汉二环线试了个短途。那个瞬间,有点像被贴心的朋友牵着走,车也变得不那么焦虑了。
记得那天,一边开车,和朋友闲聊:你们家的自动驾驶稳不稳?朋友笑:比亚迪这套算还能用,特别是天神之眼的感应还算敏锐。我心里暗暗点头:没细想过,原来灯厂出来的,科技确实跑得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截图,手写的:从汉阳开到火车站,堵车、匝道切换,平均时速估算在50左右(体感不准,看样子几乎是亮灯线附近),关键是比我自己开轻松多了。那天一路上,基本都是比亚迪自己操盘,我只偶尔点个头或者调整一下,完全没觉得累。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自动驾驶这事,怎么说呢?其实就像手机导航一样,最开始用的时候,要适应它的指令和反应节奏,这个惯成本不能低。你知道,有次我开怀疑是不是系统出故障,侧车突然追尾时,我还在糊涂,心想这车咋还突然减速了?但是它在判断前方路况不安全让我减速,你也会有点不知所措。
这里面有个细节:比亚迪没有激光雷达,但天神之眼用的是多光束摄像头加算法,感觉就像用高清眼睛在看世界。就算是没有那杀手锏,实际体验还挺顺的。算了,反正试了几次,就是在复杂路况下得靠自己调整节奏。
我想问,自动驾驶在一线城市怎么说服自己放心?我曾在修车厂碰到一位师傅,他说:最怕那句话,车里没人靠不住。安全感来自于什么?肯定是技术成熟、反馈反应快,否则就是吓唬人。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系统的突发状况应变需要特别的人性化设计,让人一边信任一边还能主动干预。
对比:同价位的车,比如广汽丰田的智驾系统,反应偏慢,尤其是在匝道转弯或者加减速时。而比亚迪高快领航表现得更干脆利落,尤其是在车流复杂的情况下,小迪会提前调节,不会像有些车突然崩盘。我觉得,技术的差异,更多像厨艺一样,火候掌控不好,菜就难吃。
我的感觉是:车厂的瓶颈在于算法和配套硬件的融合。比亚迪这次不用激光雷达,也可以达到不错的体验,原因大概是:用摄像头加上算法补充技术成熟度,像是用眼睛+脑袋协作。而不是像那些一剑封喉的黑科技,慢慢磨合,反而稳。
思路转弯,我得更正一下一开始的说法。我之前觉得没有激光雷达会影响体验,但后来发现这一点其实还挺合理,毕竟硬件越复杂越容易出故障。用生活比喻,就是一台电视,像是用高清摄像头看得清楚了,不一定非要用4K光源才算好的。
自动驾驶技术还在不断打磨,也是吃老本的过程。不能一味盯着技术领先,还得看安全成熟能不能蹭得更快。比亚迪能在这方面坚持,也让我觉得未来可期。我还真有个想法:如果城市能搞得更智能一些,自动驾驶的尴尬瞬间就能少一点。
你会不会担心?自动驾驶会不会让人变得更懒?我其实挺怕的。整天只知道交给系统了,可能反而会错过很多路上细节,比如那只在街角玩耍的小狗,偶遇的朋友轻声说:开车别太依赖,危险时刻还是得自己上场。这句话,好像也没错。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件趣事:那天堵车,车里一女生突然酣睡,旁边的人还调侃:这车比你媳妇还懂得照顾你。用自动驾驶,不也是一种照料吗?它帮你过滤掉部分琐碎和焦虑。
我也觉得,自动驾驶不是万能的。比亚迪天神之眼虽然经过优化,但路面复杂的变化,比如行人突出现象,仍然需要司机随时警觉。毕竟,自动驾驶是个帮手,不是替代品。你有没有觉得,未来自动驾驶和传统驾驶会更像合作伙伴,而不是取代关系?
坐在车里,看到窗外快速倒退的街景,有点落寞又充满期待。那种用眼睛看世界的感觉,真像在跟未来对话。你是否也会在某个瞬间觉得,科技的发展,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又或者,无论技术怎么变,车子那点小细节总能带给我一丝温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