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车行业有个数据挺炸裂的:某些头部新势力车企卖得很好,但一条财报甩出来,净亏损居然能达到几十亿。再比如,从2022年到2023年,一些新能源车企的毛利率直接跌到个位数,甚至有的季度突然转负。你说这样的企业怎么活?明明车卖得还行、销量数据看着不赖,但为啥越卖越亏?有人甚至开玩笑:“这是在靠卖车赔钱制造GDP增长吗?”
乍一看,这也太不正常了吧?但别急,我们一层层往下拆。
先说销量。以某几家新势力车企为例,它们2022年的月销量动不动就破万,甚至有部分车型单月销量能进“前十榜单”。你看这个数据,感觉新能源车简直是市场宠儿。但转手翻开财报,发现这些车企的营收虽然增长,但毛利率低得离谱。就拿一家典型的新势力来说,它2022年卖了好几万辆车,营收上百亿,听着风光吧?结果全年亏损超过200亿。每卖一辆车就要亏好几万块。这跟传统车企的财报一对比,简直像两个世界——比如,某老牌国产车企的燃油车单车利润可能还能到几千上万;而很多合资品牌,虽然销量疲软,但人家至少能扭亏。
接着我们再看毛利。新能源车企的毛利率为什么这么低?其实,这里有点“结构性吓人”。研发投入是个大头。大家可能不知道,新势力们在研发上的花钱速度已经快到离谱。2022年,有家车企单研发投入就砸了超过70亿元,占营收的3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传统车企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可能只有个位数,甚至很多外资品牌也就在10%左右徘徊。新能源车企像是把未来十年的钱都拿出来赌一把。而且这个钱不是烧在一个地方,而是摊开了,比如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用户体验平台、OTA服务等等。看着都是“未来方向”,但短期内很难快速变现。
还有生产成本。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高得吓人,尤其是2022年锂电池原材料价格飙升的时候,直接把这些车企的成本压到喘不过气来。外界看销量,好像新能源车很风光,但实际上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传统燃油车在生产线上的边际成本已经很低了,而新能源车却还在“爬坡期”。车企的供应链体系不够成熟,规模效应没完全跑出来。再加上芯片短缺、新能源补贴退坡这些外部因素,成本高企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那为什么这些企业还要硬着头皮不停地烧钱呢?这就得回到行业现实了。新能源赛道本质上是一场“赢者通吃”的游戏,尤其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玩家越少,剩下的蛋糕越大。所以,很多新势力车企是“掐着脖子上战场”,先拼命抢用户,抢市场占有率,再去谈盈利。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们宁可高投入、低毛利,甚至亏损,也要死命推出新车型、扩展渠道。你看那些所谓的“亏损数据”,其实很多是企业主动性的战略亏损,目的就是赌一个未来的爆发点。
顺便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是不是也在经历类似的问题?可以说,问题有,但程度不同。传统车企有燃油车“奶”着,新能源亏得起;外资品牌呢,技术储备厚实,亏损规模没那么夸张。反观这些新势力,家底薄、速度快,像在悬崖边跑步,一不留神就掉下去。
但话又说回来,这些新势力真的在乱花钱吗?我不觉得。它们大部分的资金流向是可追溯的。比如研发,虽然短期看不到收益,但它决定了未来五到十年的核心竞争力。再比如服务体系建设,这也是新能源车企对抗传统车企的“软武器”。就算在某些人眼里现在是在“烧钱”,但长期看,这些动作其实都有章法。
那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说白了,看这些企业,不能只盯着披露的亏损数字,而要看它们的战略步骤。毛利低也好,净亏损也罢,都只是阶段性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不是在用这些“亏损”换增长、换竞争力。如果它们能在三到五年内维持住市场地位,甚至拉开差距,那未来的盈利就会是指数级的。而如果一味烧钱但没有积累,那恐怕也撑不了太久。
所以,新能源车企看着亏得吓人,但并不是“生意不行”。它们烧钱,是在换时间、换机会。至于能不能熬到最后,就看谁的底气足、动作准了。这场赛道,远远还没到终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