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最近端出个11万多公里续航的车,叫EO羿欧。你有没有觉得,这车出得挺唐突的?我一开始觉得,续航能破700+公里,硬件配置还算中规中矩,价格也还合理。尤其是那块88.1kWh的大电池,听着像是给手机充快充一样,30%-80%的充电时间挺吸引人。
你看这车的硬件,谈得清楚。电池容量、快充效率、安全配置,让人直观感受到靠谱。我记得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个高强度钢占比77.5%,外加九个安全气囊,感觉像淘宝买了个保险+硬骨头组合。还有后排能躺到188厘米,尤其对于出行长途家庭用户挺友好。4区语音识别免唤醒,简直像让车自己会听懂你的话,这是我挺喜欢的点。你们是不是也觉得这点智能比前几年的车要实在多了?
不过说实话,跟比亚迪元PLUS一比就知道,价格差不多续航多点,但配置没有多大差别。比亚迪起步价要比这贵两万,可续航只有差不多后一丢丢。吉利几何E补贴后也便宜到10万以内,但那个电池容量,就比不了这个尧欧。感觉它像个全科生,各方面都还可以,单项没有特别突出的。
我在想:这个配置和价格,能不能在对手那儿分一杯羹?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车市,从去年到今年,纯电SUV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从去年同期的80%,跳到今年1-5月的38%。你看,那行业的赛道,从抢用户变成抢生存。北京现代的底牌,基本是大城市的限号用户和售后体系,但品牌在新能源市场里的心智位置确实还缺。
我在路上跟朋友聊过,他说你看那些年轻人,都喜欢什么?快充快到飞起,车机系统能跟手机一样智能,续航不用担心。其实我也在猜,像EO羿欧这样均衡的方案,是不是在全能上拼不过那些单科爆款?你知道吗,补能网络和软件OTA的修补,就像手机升级一样,没做好就会被喷得很惨。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说点轻松的:我之前还琢磨,像国产车做硬件配置这么多,为什么还会被喷?其实主要是体验没有跟上。比如我朋友的父亲,去年换的比亚迪汉,他说充电便捷,开着也挺顺的,但服务点少得让我郁闷。这让我想到,一个车好不好,用起来能不能顺手,才更实际。
我还想到,供应链就像咱们自己搭房子,砖瓦、管线得全部对得上,才不会出问题。北京现代的供应链或许不像比亚迪那样占据料场?但是,它的032供应商能不能保证每次出货都像样,才是关键。以前我见过一个修理工,吐槽说这车电池包里那几个模块,总会出现个别不稳的情况。有时候,零件的微小差别,就决定了安全和续航的差别。
不过也不能完全站队,因为这配置配得再完美,也得看用车场景。毕竟,续航和补能便利性在东北的冬天、华南的潮湿天,差别很大。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像在广州,夏天开空调用电就比平时多20%的样子,续航损失的其实挺明显。而东北人冬天一开暖风,电池表现也差点意思。
我试着算了下,假设百公里电耗大概15度电(估算,不一定准),那么11.98万的价格,平均每公里的电费其实也挺低。照这个速度,续航720公里,油钱保持在每公里0.2元以内还算合理。对比下来,电动车的维护成本相对油车,就像买了个看得懂的财务报表一样简单。
但这里有个问号:未来补能站网络够不够?这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现在城市的快充站还挺多,但高速公路上,到底有几站能支撑公交旅途?我曾经随便查了下,某些高速入口附近的快充点,有时候满了还要排队。你能忍受因为充电耽误的那十几二十分钟不?我估摸着,别拉长补能节点的建设,硬件再牛,也不可能领跑。
我还猜了一个点,可能这车如果在软件和补能生态上稍微弱点,被网友自动点赞点踩的可能性还是不低。毕竟,智能化这个环节,谁不想有个靠谱的车机和便捷的补能体验呢?这也是为什么,出厂的调校可以漂亮,但后续升级能不能跟上,才是真考验。
哦,对了,我的朋友说:开电车不就是看谁更快充、续航更耐用。是啊。这个市场越做越复杂,硬件趟过的是钱和技术,软件则关乎体验感。当我在车内盯着仪表盘时,总觉得,下一轮月度软件更新,可能让这个平衡变得更加微妙。
讲到你们是不是也在等那场三个月的考验呢?这车刚上市,不试驾还真不行。谁知道,三个月后,价格是不是会持续对你更友好?补能站是否已经铺好?用户口碑是不是会像微信炸裂一样爆炸?这些都还是个未知数。你会去试试,还是继续等待,下一轮价格战?这就是个悬念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