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大家这几天都在讨论吉利半年销量与新的合并消息时,我很感慨。一方面,无论吉利内部还是身处舆论场的每个人,都隐隐约约感觉到了吉利在一步步变得更好。另一方面,吉利似乎很多为了好而做的改变,总是因为这个或那个的顾虑,遮遮掩掩不好或不想说透。这就造成两个舆论现象,围绕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懂的人没有过多说清楚好在哪,不懂的人,仍然用老思想品头论足过去5年吉利整个控股集团的变。
借着这次半年销量和极氪科技集团与吉利汽车集团合并两个消息,我想不如大胆捅破《台州宣言》的一层窗户纸,那就是吉利的变,不是一家企业的事,而是一家企业看到产业变革时做出的示范作用。很长时间了,我们一直不认同产能过剩这个问题,认为汽车总有活力。所以,这五年时间,拿着碗和筷子来汽车这口锅里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但遵守规则拿锄头耕地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只听只做有利于自己的事,但凡不利于自身短期利益的事情,甚至企业连自己都敢骗。
过去五年,吉利控股集团其实也曾逐势而居。论机遇把握力,中国汽车没有多少人比李书福更敏锐。但为什么2024年李书福要提出《台州宣言》?不是吉利不想卷了,是吉利看到再卷下去,受伤的不只是企业,还有整个汽车产业。别让汽车最后走到地产行业这个地步,再做思考就真的来不及了。
实事求是的说,外界对吉利控股集团这些年的评价,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2021年极氪诞生的时候,多少人说吉利做新能源高端晚了!一定要快、快再快。怎么到今天总结的时候,大家似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一句“极氪要慢点就好了”,又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了,这对谁都不公平。
不到5年的时间,极氪一直在拼。有一说一,到今天,中国新能源高端造车者,唯一从底层正向开发技术的品牌可能就是极氪,唯一让大家看到猎装车、MPV、GT有新能源需求的也是极氪,唯一开创整个新能源高端原创架构造车体系的还是极氪。
遗憾的是,市场和资本不给一个好好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企业机会。在吉利的设想中,极氪是一个新的造车梦,甚至比我们看到的更加庞大,但逆全球化、资本市场遇冷、消费降级……这些现实要求极氪必须改变。
记得五年前,包括清华、北大研究全球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宏观经济学家,就提出一个理论,中国汽车全球化的第一屏障,就是欧美市场。不去碰碰这个硬骨头,中国汽车站不起来。但想要和他们拼一拼,不只是要碰的头破血流,而且要三番五次的头破血流。问及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很质朴,你见过哪个强大的全球车企靠一次成功站在世人面前?极氪其实就做了这件事,包括现在的回归,也是在做这件事。
如果碰到一个粉饰太平的人,极氪没必要变,但李书福不是这样的人,2024年的台州宣言,说明李书福想清楚一件事,没有必要让好的技术活在别人的眼里。中国汽车脱虚向实,从吉利开始,也从回归一个吉利开始。
为什么李书福敢于提出回归一个吉利?因为架构造车的精髓就是协同发展。汽车走到今天,绝对不是一招鲜走遍天,拼的就是一家企业的体系作战力。从并购沃尔沃汽车开始,吉利就在打造架构造车。
过去5年时间,抛开销量,极氪、领克、吉利真的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技术资产。极氪的三个800V、金砖电池、ZEEKER OS……领克的EM-P、性能车、感官设计……吉利银河的GEA、神盾短刀电池、11合一电驱……其他车企只有一个或两个的技术优势,吉利靠着品牌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全部跑了出来。
回归意味着整合,整合不是大锅饭,是发挥协同能力。过去,极氪为了做差异化,除了纯电不做其他动力驱动;领克为了给极氪让出市场空间,战略性的延迟电动化产品上市时间;吉利银河为了大吉利的高端化,在技术共享上没有去和两个兄弟品牌产生关联。这其实就是市场化的魅力,一个体系,市场化跑出三个细分消费对象感的技术底层逻辑,在今天同质化如此严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谁还拥有吉利控股集团的技术差异性格?!
因此,脱虚向实这件事,李书福带着吉利必须干,而且要敢于走在所有车企前面,在大家没有醒过来的时候就走在路上。面对的疑问越多,证明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越正确。
从2024年四季度提出《台州宣言》回归一个吉利设想,到2024年年底强化《台州宣言》细节。从极氪与领克合并,到极氪科技集团与吉利汽车集团合并,吉利控股集团的这一轮调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这就是企业家精神,把握时代的脉搏,而不是在意外界看不懂的人的眼光。
从年初到现在,180天过去了,半年时间,吉利控股集团用销量数字证明“回归一个吉利”的正确性。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团销量193万辆,同比增长30%,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0.1万辆,同比增长73%。二季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5%。同时,吉利将2025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涨幅超过11%,相较2024年全年销量增幅接近38%。
和数字相比,我和大家打个赌,等到第三季度吉利汽车集团港股半年业绩发布时,吉利控股集团的经营质量比销量更好看。为什么?因为打破隔阂了!如果不是极氪与领克的合并,领克900是不可能如此快的用上索尔芯片的!如果不是极氪科技集团与吉利汽车集团的合并,整个智能系统是无法彻底打通的!如果不是回归一个吉利,从研发、设计、制造、采购到销售、售后,是无法释放三个品牌和业务现在全球体系力的。
举个更具象的例子,极氪9X、领克900、吉利银河M9,三款大六座新能源SUV!如果在其他汽车集团,一套技术或一个体系,只能支撑一个品牌做六座SUV,即使是多个品牌,也是在配置和价格上做产品差异,本质还是同质化。但回归一个吉利后,极氪、领克和吉利银河都做大六座SUV,不仅面对的细分市场不同,甚至动力、智能、配置和设计都不一样。如果说其他车企只能打穿一个细分市场,吉利控股集团今后在技术、体系差异厚度优势下,多品牌的体系作战力,是打穿每一个细分市场,这就是吉利敢在2025年年中宣布提升全年销售目标的根本原因,因为这家车企没有同质化的市场过剩后遗症。
架构造车,如果说1.0时代是一个品牌,那么2.0时代的今天,吉利就在演绎多品牌协同造车。在今天的全球汽车市场竞争中,不正向造车难生存、单一品牌造车难生存、一招鲜的技术优势难生存。吉利控股集团就是要解决木桶造车的短板问题,架构造车,就是在市场化竞争历练出差异化技术后,通过回归提升一个企业的造车底线,无限抬高企业的造车高线,在相对便宜绝对好的造车理念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抗压力。
从这个角度看,吉利控股集团半年完成193万销量,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数字,我敢打赌,300万辆也不是吉利控股集团今年销量目标的全部。甚至连这一次吉利与极氪的合并,大家不要只盯着极氪的变,更要看看吉利汽车的变。一个吸纳美股上市业务后的港股上市汽车集团,在多技术、多产品、多体系的带动下,围绕吉利汽车的今后变化,这个产业和资本市梦率,远比靠营销放大自身竞争的汽车企业更靠谱、更长久。
几个月前我曾说过,回归“一个吉利”只是开始,中国汽车会出现更多聚焦的战略车企,但能做到回归一个体系后,像吉利这样做到技术差异、产品差异、定位差异的矩阵新能源体系的车企,凤毛麟角!因此,车企练内功,说的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时机下,做出唯一性的竞争力,而不是人云亦云。脱虚向实,不妨多看看吉利回归一个体系的动作。类似吉利这样的战略统一动作,我相信接下来包括奇瑞、比亚迪甚至长城都会做,大家不要老用旧眼光去看待问题,多向前看,才能看出一个吉利战略的战略前瞻精髓。
在这个过度竞争、产能过剩、方向迷茫的时代,擅变者恒强,求稳者完败!新能源汽车拼的就是自我迭代能力,在这一点上,你永远可以相信吉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