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第一辆“座驾”,不是汽车,而是铁疙瘩三轮车

小时候的学步车,我其实没啥印象,也不记得自己学走路的时候有没有用过那种辅助工具。反正我记事以来,能称得上是我“第一辆车”的,还得是那种脚蹬子在前轮上的三轮车。说真的,八零后的小伙伴,谁没骑过这种车呢?那可是童年的标配啊。现在的小孩也有,不过外观比我们小时候的豪华多了,坐垫软,车轮宽,还带减震,屁股不烫也不凉。而我那辆嘛,除了轮子和脚蹬子,几乎全是铁疙瘩。座椅硬邦邦的,没有围拦,没有刹车,全靠两只脚硬生生刹停。

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脚蹬子坏了,剩下个铁轴。我就那么光脚蹬着铁轴,硌得脚心疼,但小孩嘛,哪管那么多?骑得照样欢天喜地。那辆三轮车陪了我至少两三年,甚至上一年级的时候,还常常骑着在院子里转圈玩。那时候家里有个小院子,前头马路上车子也不多,孩子们都能放心大胆地骑。别说,能这么骑着玩,放在现在的环境,真是奢侈的回忆。

其实我学会三轮车挺早的。家里那辆车在的时候,我腿还不太够长,就能踮着脚骑。可能正因为有了三轮车的基础,后来我学大人骑的那种大三轮车,才没啥障碍。只不过,这习惯养成了也有副作用——骑三轮车习惯了稳定,等到学自行车时,那叫一个难。

大家都知道,自行车和三轮车完全是两个逻辑。三轮车你坐直了骑就行,自行车可得靠身体倾斜去保持平衡。我一开始就是抓不住那个感觉,推着走还行,一上去就哐当摔地上。那时候真是急得直哭,老觉得自己不行。直到八岁那年,爸爸想了个办法。他拿出我妈的那辆24吋女式自行车,准备给我装一对辅助轮。结果轮子还没完全焊好,我忽然就开窍了,跌跌撞撞地居然自己骑起来了。

那场面我到现在还记得。脚够不着车座,我只能半蹲着骑。说实话,姿势有点滑稽,但能不摔倒就行啊!而且女式自行车没有大梁,比爸爸那辆男式的好骑得多,腿不用抬那么高。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长大了一大截。

自从学会骑自行车,我就很少再碰三轮了。毕竟自行车灵活多了,省力还快。等到再去骑三轮车的时候,居然觉得别扭了。那种感觉真奇怪,小时候骑三轮车无所不能,斜坡、小石头都不是事儿。可后来再骑,就觉得笨重,还怕翻车。尤其遇上个砖头,心里就一紧,生怕歪倒。

不过我爸不一样。他一直能三轮、自行车来回切换,骑得贼溜。骑大三轮拉东西稳得一批,骑自行车也能飞快。我当时就纳闷:为啥我一骑三轮就觉得摇摇晃晃,他就能像踩风火轮一样?可能真是经验的问题吧。

后来我自己练得多了,也慢慢能做到“双修”。不过,说实话,三轮车再也没有我学自行车前那么顺手了,心里总有点别扭。奇怪的是,我妈到现在都不会骑三轮车。她宁愿走路、骑自行车,也不碰三轮。还有些亲戚更有意思,学会三轮后就骑不好自行车了,好像一旦习惯了那种“不用保持平衡”的模式,再去学需要协调感的,就更难上手。

80后第一辆“座驾”,不是汽车,而是铁疙瘩三轮车-有驾

回头想想,这些关于三轮车和自行车的经历,其实也挺有意思。小时候觉得那就是玩具,骑得开开心心;后来才知道,这些练习,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成长的缩影。从稳稳当当的三轮,到跌跌撞撞的自行车,其实就是从被保护到学会自己掌握平衡。三轮车给了我们安全感,自行车逼着我们学独立。

现在再看到小区里有孩子骑着彩色的童车,头上戴着护具,身边父母一路陪跑,我都会笑笑。因为那画面,简直和几十年前的我们重叠。只是条件比当年好多了,车子结实漂亮,不像我们小时候骑铁架子,硌脚也不在乎。可那种骑得满头大汗、笑声不断的快乐,其实一模一样。

有时候我会想,那辆全铁的三轮车,现在要是还能留着就好了。摆在院子里,哪怕锈迹斑斑,也是满满的童年味道。它见证了我从摇摇晃晃到真正独立的过程,也承载了父母陪伴的身影。三轮车也许只是个工具,可在我心里,它就是童年最扎实的记忆之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