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马斯克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特斯拉销量暴跌、个人财富蒸发超千亿美元,甚至被自家消费者"拉黑"。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科技巨头,如今不得不重新将目光投向中国,试图复制当年在上海建厂的奇迹。
从云端跌落:特朗普"连环套"下的至暗时刻
2023年,马斯克曾因重金支持特朗普竞选总统,一度被外界称为"白宫第一兄弟"。彼时他身家飙至5000亿美元,特斯拉股价也冲上历史高点。但如今,这段"政治联姻"却成了拖累——因与特朗普捆绑过深,大量消费者开始抵制特斯拉,导致今年一季度其在美国和欧洲销量暴跌。更糟的是,马斯克多次劝阻特朗普不要对中国加征关税,却反遭白宫冷遇,甚至与多名官员公开翻脸。
"我已经心力交瘁。"马斯克日前公开宣布或将辞去所有美国政府职务。但辞职救不了特斯拉——即便他退出政坛,上海工厂外的特斯拉展厅里,排队试驾的消费者仍络绎不绝,而美国市场的经销商却在为库存发愁。
救命稻草还是命运轮回?中国市场的"双面奇迹"
十年前,特斯拉濒临破产,是上海超级工厂的"一年速成"让这家公司起死回生。如今当美国市场遇冷,马斯克再次将希望寄托于中国:既要与中方探讨稀土供应政策,又寄望中国消费者能再次撑起销量。
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不同于2019年"救星"般的登场,如今的特斯拉在中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正快速抢占市场。就连马斯克自己都承认:"中国工厂的产能已占全球半壁江山,但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制造,更是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跨国企业的启示:中国制造的"必选项"
特斯拉的困境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如今美国企业若想持续领跑,必须深度融入中国制造体系。苹果公司便是典型——其全球70%的iPhone产自中国富士康工厂,而波音的困境则印证了相反案例:因坚持本土化生产,737MAX危机后迟迟无法恢复元气。
"生产线搬到中国不是妥协,而是生存法则。"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榜单中,七席被中国品牌占据,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增速却首次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未来赌注:马斯克的"中国时间"
当马斯克再次站在中国工厂的车间里,他或许会想起2019年那个雪夜——彼时上海工厂的建成典礼上,他激动地说:"中国给了特斯拉第二次生命。"如今,这位硅谷 icon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市场能否第三次拯救特斯拉?
而这个答案,或许将重新定义全球制造业的规则——当美国政坛的博弈遇上中国经济的浪潮,跨国企业的命运,早已被紧紧捆绑在东方这片土地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