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更多的新能源车主,可能买的时候因为想省钱,开了之后省钱已经不是主要考虑了。这事儿我自己也深有体会。记得去年逛车展,有个朋友推我试驾一辆比亚迪汉,说省油、省心,还不贵。我当时心里还在琢磨,确实便宜点,但开半年后,你会不会觉得最大的省钱其实早就过去了?至少我身边的几个新能源粉,都在纠结一个问题:花了不少都还在追求所谓的省钱结果,实际用车的感觉,已经不完全是最优的了。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大问题:未来的新能源车,究竟还值不值得这么狂热地去追?尤其是我觉得,10年后电车技术一定会大变样。可能新一代的电池技术搞出来了,比现在高续航、快充还要便宜?或者更厉害的,换电、回收技术突破,充电的痛点压根就不存在了。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估算了一下:目前一块电池的成本,大概在2-3万元之间,续航300公里左右。十年后,也许只要1万块钱,续航能翻倍。那时候现在的车看着都像是素人闹笑话。
问题在于,我们真的能预判未来吗?特斯拉、比亚迪,哪个会在十年后还守着现在的技术路线?这其实挺难的,就像我猜测的那样:没细想过,可能未来的电池技术会出现巨大突破。也可能,回头一看,动力电池技术成为了瓶颈,或者某个破局者突然出现,彻底颠覆现在的认知。或者更难受的,电池回收变得异常复杂,拆解再利用甚至比现在还贵。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觉得,关键还在于二手市场。想想二手电车即使几年后,价格都还挺坚挺的,尤其是对一些燃油车的粉丝。但十年后,这两边的二手车都不值钱了——二手油车摇摇晃晃,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买。二手电也一样,不值钱,因为新技术出来了,电池逐渐变成负资产。
这让我还在琢磨:为什么?答案其实不复杂。技术迭代速度太快,几年前那款爆款电车,现在早就被边缘化了。就像是,某个作品,可能十年前很火,现在甚至都没人愿意提起。而且,未来的价格,要是在这种快速变化的节奏中,怎么保证你买的时候的钱还能剩得值点?这是个挺现实的问题——你买车就像买股票,价格在不断变动,未来的价值其实是不确定的。估摸着,十年前买个车,贬值速度比我想象的还快,尤其是在科技爆炸的年代。
说到这个,我就想起我朋友的小店里那个修车师傅,他说:你知道吗?搞维修的最早就看出,一个十年旧车,基本就没有价值——除非是古董。 换句话说,十年后的新能源车,也不会例外。只是,他的话让我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我们太着急把新能源看得太香?终究未来充满变数,不能一味盯着现在的优势。
聊这些,我心里藏着点调侃:也许有人会说,未来一定会更好,技术越发越厉害。 现实是,谁都没办法保证技术会稳定爆炸性升级。你让我猜测,电池的巨大突破会在何时出现?我只能说——或许也只能憧憬,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未来的车这玩意儿,总带点不确定。
关于消费者,钱到底在哪?这是个简单但深刻的问题。你买车,是为了省油、省钱,是因为环保,还是——就像我认识的几位朋友那样,纯粹喜欢新能源那玩新鲜感?我自己就经历过那个阶段:刚入门时,觉得新能源太酷了,其实心里也偷偷想:反正油钱少,开着也心安。到了后来,才发现,省钱不止一个层面,车辆的维护成本、折旧率、未来贬值,都是要考虑的。
我觉得,二手车市场的格局会变得更乱——不用说,新能源车十年前都没人真正正视过,可能十年后二手市场会像现在的电动车一样变成折旧快的玩意,比如说,百公里油耗成本估算,短短数年,就会大变样。一辆十年前的电车,可能几百公里就快没电,追求豪华的二手油车,折价率也会变得疯狂快。所以说,钱在自己手上,爱买啥买啥——这话,绝对是真理。
你说,未来的车主会不会变得像股票投资者一样,随时盯着技术升级、市场变化?我还真不太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更新换代的节奏,会比我们想象要快。有没有可能,十年后,现款的新能源车都成了老古董?想想这个场景,挺有意思的。
这让我又想到,有没有一种可能,下一次的新能源革命会像智能手机一样,彻底颠覆大家的用车惯?或者说,我们还在纠结续航、充电的问题,实际上未来的关键,是智能化走得更快,让车变得更神,不再是只依赖电池的硬件?反正车厂都在拼命挤出各种科技感,顽强地想把车变成交互宠物。也不想多说,未来会不会出现那种未来感十足的微型飞行车?就像科幻片一样,飘来飘去,省得堵堵堵。
不管怎么说,现在的车,或者未来的新车,真正的核心,还是人。人在开车,感官的体验、心理的感觉,才是核心。如果未来的技术再牛,车变得像是机器人一样,能自己跑、自己充电,那也改变不了人和车的关系。
未来到底会怎么样?我觉得很难知道。或许,技术的爆炸式变化还要再等几年。或者,你我在买车时,只能做点猜测游戏。有一点我可以确认,钱还在自己手上,就意味着,所有省钱或花钱的决定,最后还是得自己拿着钥匙去决定。
你有没有想过,十年前的你,是不是也觉得未来一定会更完美?那又会不会觉得,以后的未来其实难得一见的平凡,才是真的可贵?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