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李哥家那辆不怎么落地还上蓝牌的“准新”电车,最近在小区又多了一辆。同一款、同一色,两个车主一个说新提的,另一个笑嘻嘻——“七折入的,和新车一个德行。”小区微信群里立马炸了锅:零公里二手车到底咋来的?明明明面儿上是好买卖,有人说车企冲销量,买家也落了好处,但偏偏今年风头紧,说是“要禁了”。
说起来这事,最早是前厂里师傅提起的,他说汽车卖不动容易出大乱子——听着有点玄,可借着去年新能源热,某品牌公布自家账上1500亿现金,另几个也晒六七百亿,说是“钱多得烧手”。可售后组小郭嘴快,说这些钱“没到结账期,都眉毛胡子一把抓。”原来,大部分车厂和零件厂都是先供货后结账,短的三个月,长的能拖小半年,人为啥还乐意?无他,供大于求拼刺刀,配件厂也变着法儿要订单,拆东墙补西墙呗。
上个月见着隔壁修理厂老钟,正琢磨着是不是能进点电车小配件。他瞅我一眼:“你是真不知道,大车企现在也学会两头借钱了。”他说法儿挺俏皮——造车先不用付钱,销售“抢”车先给全款,账上是现银,账外没结的账,抽空还能反借给供货商收利息。往远了点讲,供胰腺一样钱滚钱,反正结账慢,谁先怂谁吃亏。听着门道怪多,以前燃油时代这就叫“压库压死经销商”,没人心疼,高层一笑:“扛得住就上,扛不住回家喝粥。”
早两天阳台上拍鸟,隔壁小王跑来问我,“听说某品牌车新出的带夜视红外,后排还有空调负离子的,你说这高配准新车在二手市场算不算稀罕?”想了半天,这冷门配置真不常见。可惜业内有消息,低价准新车常为了甩库存,高配一出厂就贬价,比老小王那台双离合的合资货跌得还快。说起来,去年城南有家二手车行老做“零公里准新”生意,车友群里老杜买了台,才开两个月,变速箱噪音突增,返修时售后还跟他扯皮:你这不是首任车主,优惠归谁谁享。气得老杜想砸车。
还有车友说,前阵某地限购松动,一堆“零公里二手”集中倒进乡下镇上,结果农村亲戚根本不买账。问为啥?三蹦子换三轮老拖拉机才一个月不到油钱,电车充电桩没人管,换电池要跑市里。群里说有位把准新车贱卖给“外省车贩”,没两个月再看,网上变身“新款特供”卖给外地人。都说城市外面“家电下乡”,汽车拼不过地头蛇,人家根本不搭理电车花活。
搞笑的是,曾有销售爆料,这类批次车其实就为消化产能,原厂有意无意让二手市场“参与一脚”。有门路批量回收,故意打折,暗地里资金照样在大圈里转,有点像金融圈“做市商”。有懂行的大哥还说一嘴,“类似08年金融海啸那套,苹果换梨,一圈套一圈,万一哪环掉链子,大家一起下水。”那年美国最后是全球兜底,大国咬牙过冬。
说起来,这波禁令一落,车企当然不爱听,毕竟有人以为只要市场扩张,车造得再多,总有钱可赚。可真出事,大到车库小到修理铺,一锅粥。日本六七十年代大干快上末了产业失衡当废铁卖的故事,老汽车杂志上也提过。中国真要遇到,往哪儿倒腾?出口?现在哪都刮着壁垒,穷国买不起,富国赶人。
大概国家层面“提前刹车”,也是想想防着点,不是叫停新生意,纯粹怕一窝蜂踩雷——圈里圈外谁稳得住?修理厂的钟师傅今早还边擦手边唠:别看这两年新车便宜,过两年真要是库存砸手里,你看谁哭。
对了,前阵那辆新换了电池的准新车,车主在群里发,周末出门电量掉得比以前快。售后师傅眯着眼说:“新车,不新;便宜,难说。”又逗了一句,“零公里二手?我修过的比你知道的还多。”
接着得下去折腾那辆才开一年就二手再转手的小鹏,说是本地一个小老板接手,最后让爱折腾表弟拿来装货,电量刚够夏天赶大集。剩的,还真没人问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