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东京车展,气氛有点微妙。就在日本本土车企们按部就班地展示自家新品时,比亚迪直接掀了桌子,全球首发了一款专门为日本市场打造的K-EV——BYDRACCO,中文名叫“海獭”。
这一下,可真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那种小巧玲珑的K-Car可是日本车市的命根子,占据了整整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光是今年就卖掉了120万辆。它不需要车位证明,税费又有补贴,在日本狭窄的街道上穿行自如,一直是本土品牌的“自留地”。现在,一个中国巨头带着截然不同的技术杀了进来,难怪日本车企坐不住了。
这不是突袭而是20年长跑
铃木的社长就公开表示,比亚迪是个“巨大的威胁”,新的竞争即将开始。这番话听着客气,但字里行间的紧张感已经快溢出屏幕了。他甚至还补了一句,希望不要搞价格战。言下之意,产品力上可能真的有点虚。
比亚迪这次出手,看似突然,实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阳谋”。这背后,是长达20年在日本市场的深耕。很多人不知道,比亚迪进入日本,是以5年为一个节拍来耐心布局的。早在2015年,他们的商用车就开进了日本,并且开始了漫长的本土化适应。
如今,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已经占据了日本当地70%的市场份额,稳坐头把交椅,从北海道到冲绳,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有了商用车的成功铺垫和口碑积累,2022年乘用车才正式登场。短短两年多,元PLUS、海豚、海豹等车型,也在这个出了名封闭的市场里,卖出了近1万辆。
技术降维打击K-Car生态要变天
所以,这次发布“海獭”K-EV,根本不是什么冲动之举,而是水到渠成的致命一击。传统的K-Car强在哪?0.66L的排量,燃油经济性好。但比亚迪的“海獭”带来了什么?是新一代的刀片电池和远超同级的智能化水平。
这简直就是把智能手机带进了功能机的时代,完全是降维打击。当日本车企还在纠结怎么优化那台小小的发动机时,比亚迪已经换了赛道。即便不打价格战,面对一个更智能、更环保、体验更好的新物种,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的。铃木社长的表态,恰恰说明了这种产品力上的代差焦虑。
不止一辆车而是一个生态
更让对手感到窒息的是,比亚迪这次带来的远不止一辆车。车展上,他们正式推出了“纯电+混动”的双线策略,首款插电混动车型海狮06DM-i同步引入日本。这意味着,无论你是纯电拥趸还是里程焦虑者,比亚迪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商用车领域的玩法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全球首发的纯电卡车T35,完全按日本法规和尺寸定制。还有那个叫J6livingcar的概念车,平时能当移动办公室,灾害发生时又能变身避难所,甚至可以反向给电网供电。更绝的是,他们还展示了一台用T35卡车改造的移动桑拿车,这种本土化脑洞,简直把适应性做到了极致。
全球化才是比亚迪的大棋
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纯电到混动,再加上已经铺开的66家销售网点和计划到2027年形成7到8款车型的布局,比亚迪在日本构建的,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销售网络,而是一个完整的新能源出行生态。这已经不是来卖车的,这是要扎下根来,改变游戏规则。
其实,东京的这场好戏,只是比亚迪全球化大棋局的一个缩影。就在10月初,王传福还在南美多国奔走,亲眼见证比亚迪第1400万辆汽车在巴西工厂下线。随着那8艘定制的巨型滚装船陆续投入服务,比亚迪正在把它的产品和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输送到世界各地。
结语
从最初小心翼翼地卖大巴,到今天直捣黄龙挑战K-Car腹地,比亚迪的故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出海”。它正在从一个“中国品牌”,进化成一个在不同国家深耕本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世界品牌”。这种从产品出口到模式扎根的转变,不仅让日系车企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也为所有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全球化实践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