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市场份额被奇瑞和吉利逐渐蚕食,这一趋势其实挺明显的。去年,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比亚迪在国内的占有率略有下降,前三季度市场份额大概从20%左右下降到17%。而奇瑞和吉利的份额却还是稳步上升的,前者大概增长了18%,后者接近29%。这其实也合理,毕竟比亚迪的红利期基本上过去了,开始陷入同质化泥潭。
我记得一次和销售师傅说起这个,他笑着摇摇头:比亚迪靠低价和前期技术优势挤出了一片天地,但技术都看不出差别,就算降价也难持续。这句话让我陷入思考:比亚迪的优势其实很快就被模仿了——尤其是在技术成本控制方面。你看,同价位车型,吉利、奇瑞用的拼接门、碰焊车顶、半框元宝梁,成本控制其实挺硬核的,厂家扎扎实实的,偷工减料都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比亚迪则是沿用一体门、激光焊,技术成本偏高,价格不占优势。
为什么比亚迪会掉队?难道只是技术创新不够了吗?差不多的技术都能模仿,只不过比亚迪的先发优势在前几年惨烈吃完红利,现在逐渐吃尽红利后,技术同质化严重。尤其插混车型,单档无限接近增程车,反而让技术没什么惊喜。吉利、奇瑞、长安、甚至五菱,现在都在做多面手,既有新能源,又没忘燃油车。这其实是一个走两条腿的策略,没必要全靠新能源一枝独秀。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奇瑞在海外市场真是认真。这一点倒让我刮目相看。它们在抢占海外市场的国内市场也不甘示弱。就像吉利的沃尔沃工程一样,既有全球的布局,又能在国内盘下份额。反倒比亚迪,不得不刚刚退出一些海外市场入股的策略,投入了太多。在财报里还能看到随之而来的压力:今年投入最高峰,有400多亿用在研发,还新建工厂,真是拼命三郎。
奇瑞没有像比亚迪那样只注重新能源。奇瑞的短板在于燃油车部分不够强。要说燃油车其实比新能源更难搞定盈利模型,但如果完全砍掉,难免会露馅。比亚迪曾经的快跑是不是有点盲目了?零公里二手车限制、网约车市场逐渐饱和,估计未来新能源还得走点创新路,不然真不好熬。
还有一件事我看得挺明显:比亚迪的外观设计,特别是尾灯设计,跟不上潮流。在我认识的年轻人中,很多觉得比亚迪的尾灯难看,尤其尾灯的设计让人记不住或觉得老派。吉利的星空尾灯就漂亮得多,气场十足。将来,颜值和设计,可能会成为拼技艺的另一场较量。
价格上的优势也没那么明显了。比如吉利帝豪和奇瑞艾瑞泽,以十几万的价格还能用拼接门、复杂焊接工艺,保持一定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有些车主反馈:我也不介意这些细节,只要价格齐全。但用料和做工的差别,当然能体现出档次感。
想到这里,我又在想:吉利在用低价拼装和精模之间游走,市场表现反倒不错。长安的战略也不简单,也在努力多品牌布局。区别在于,吉利和奇瑞都明显在搞国际化操作,正积极抢夺海外份额。奇瑞最近去德国、去欧洲,算是硬仗。
你说,未来谁会笑到最后?我觉得没这么简单。毕竟,技术快速跟进的也要照顾到成本和供应链。供应链的话题又很复杂,就像日常买水果:如果苹果一贵,批发商就会转手去别的货源,导致价格浮动更大。只汽车供应链的压力要大得多,组件质量、零部件价格,每一个环节都能影响到终端价。
说到供应链,我就想起一件事。之前我家附近开修车铺的老李(其实他也算修车老手了)跟我说,别看车子多智能,其实很多问题都是零件出了毛病。比如他说的碳刷,价格差不多五块钱,装个电机就解决了。有的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用的是次货,其实大众几年前都遇到过零件换个标就变差的事。
我还在想,零跑近年表现挺猛的,挑战比亚迪的销量。还是那句话,市场上的走量车,只要性价比还够硬,应该都会有人买。比亚迪靠低价疯狂冲刺,确实赚了不少,但在某些细节上,明显比不过别的品牌。比如整车设计感,尾灯,配置,实际上消费者也开始在意这些细节。消费者不是只看价格和性能,还看颜值,这个点奇瑞、吉利比比亚迪更在行。
未来的路怎么走?我猜,尤其是年后,市场可能会更加拼颜值+质量。可能有人会说,那不都一样嘛。其实不一定,市场细分的趋势很明显:有人要性价比,有人要网红颜值。比亚迪这事儿,要是真的只靠价格打天下,成本压力一大,怎么保证质量?这个问题,它还得慢慢想。
你觉得呢?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传统的造车工艺还会被重新重视?我觉得,它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出来——也许不再是豪华豪华,而是一种真材实料的感觉。毕竟,车子这个东西,还是要用着舒服、安心才行。
市场还是个大漩涡。谁能稳住阵脚?啥时候能见分晓?这瞬息万变的格局,谁都无法预判。只希望下一次我再翻笔记的时候,好消息或者新看法能带来点新希望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