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政策持续利好带动下,今年前八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2000万辆,行业保持平稳增长显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1月的一个下午,我刚送走一位准备买车的朋友,他叹气说:你看这市场,车多是多,挑来挑去还是没底。这句话让我想起刚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2100万辆,12.7%和12.6%的增长,看起来刺激又让人懵圈。

表面上,车卖得多是真。销量增长得快,也是真的。政策那边,两新扶持、消费贷款贴息,都像给车坛打了强心针。估计这帮助了至少15%左右的购车增长(样本有限)。但车企背后的研发和供应链攥着节奏才关键。我伙伴是某合资品牌的研发工程师,他说:搞新车,就像厨房炒菜,调料质量、时间掌控和顺序一环扣一环,供应链一失误就像盐放多了,全盘皆输。

多项政策持续利好带动下,今年前八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2000万辆,行业保持平稳增长显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有驾

打个比方,很多人把买车想成买手机,结果忽略了汽车先得从零开始研发,零部件供应链就跟流水线上的神经系统一样复杂。前面我说政策帮得大,这个说法扬得有点广,实际上,政策是推动车市的催化剂,但车企要消化和转化这些助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近期翻笔记,发现不少车企其实还在摸索怎么用好这些政策,特别是中小企业明显跟不上节奏。(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车型投放,拿同价位的两款SUV比,你会发现差别挺实在。某国产车因供应链稳定,能在3个月内交车,反观某合资品牌由于某些零件进口受阻,交付周期拉长到6个月以上。你买车时,是选择赶紧开回家,还是等洋品牌慢慢到货?有人觉得等久了心烦,也有人觉得洋品牌还是更靠谱点,真难选。

多项政策持续利好带动下,今年前八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2000万辆,行业保持平稳增长显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有驾

我问过特约销售:客户为什么等不急?他笑:其实就是心态,买车像买面包,想要热乎的现做,而不是冷藏的隔夜货。说得挺形象的。你以为供应链就是料到位?不,像我理解的,是标志牌和后勤保障同时在线,否则这条流水线就瘫了。汽车零件供应就像搭积木,一块少了,整栋就建不起来。

顺便心算了一下,以目前和车款价格,家用燃油车的百公里成本,综合折旧和油费,大概要7到10元(体感),纯电动车看电费和维护,则大约5到7元。差距不算特别夸张,但买的时候并不都是这么考虑,终究买的是感受和品牌。

我常怀疑,咱们消费者到底有没有真正弄懂车企研发和供应链里头的那些斤斤计较?比如一个小小的芯片缺货能掐死整个车型生产线。这钱,最终都藏在车价里了。真烦,买车还得当侦探。

多项政策持续利好带动下,今年前八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2000万辆,行业保持平稳增长显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有驾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展会上一台样车的中控屏裂了, 当时厂商还没说供应不足,我心想:这事儿背后肯定有故事。后来才知道,那块屏供应商出了点问题, 所以成品车都受影响。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为什么国产车和合资车在价格差距这么大时,消费者依然喜欢合资?是因为觉得技术更成熟?还是品牌的光环?(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倒是猜,这里面掺了太多人情味,也可能还有点跟风心理(没细想过)。

多项政策持续利好带动下,今年前八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2000万辆,行业保持平稳增长显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有驾

你买过新车,等过几个月才交车吗?你有没有感觉,政策宣传和车企实际动作,落差有点大?我有时候尤其疑惑,为什么同一政策下,车企反应差别那么明显?是供应链问题,还是内部管理?要是供应链像高速公路,内部管理就是车辆指挥员,两个配合不好,提速也没用。

说实话,我写这些东西不想忽悠谁,想让你知道,车卖得多背后,那些烦人的死线、技术难关、供应链乱局,是时候学着理解了。毕竟买个车不是按快递下单,那是一个大项目。想象一下,每一辆车都像定制家具,材料要准时到,安装工要同步配合,客人还抱怨迟到。

多项政策持续利好带动下,今年前八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2000万辆,行业保持平稳增长显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有驾

对了,留个问题给你:当我们盯着销量和增长两个指标,真能看清一辆车的好坏吗?还是只是看银行账户数字的增长?窗外一辆轿车缓缓驶过,尾气袅袅,不知这车底下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