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的座椅还没坐热,后备厢里的皮划艇还没粘干,“车还没上路,人已经开始盘算下一次充电的时间了。”这种画面,是每个电车用户的标配。最近我有点心思不定,原因其实很简单:新来的极狐T1,看起来不太像同级里的常规选手。如果你站在大卖场的试驾区,刚好也在纠结十万块预算,该不该把极狐T1列入首选,估计你也会被某些细节挑得心里痒痒。
十万块买电车,图啥?空间必须能装下生活,续航不能用软件偷懒,配置要清清楚楚标在合同里,最好还有点“来点酷的”,但不要花里胡哨。极狐T1的预售价,6.88万到9.38万,听起来“诚意不低”,但“香不香”,得摸着键盘,把空间和续航都拆开了算。
如果让你猜,这车的外形会走什么风——小巧可爱还是棱角分明?事实上,极狐T1没那么“萌”,也不装作“嘻哈”,正经得像城市里的公司白领,前脸贯穿式灯带夜里还挺抢眼。钻石切割光粒点亮后,很有那种“堵车也要比别人亮一截”的微妙炫耀属性。门把手和悬浮车顶做了半隐藏,风阻控制到0.29Cd,除了方便看起来不讨厌,对提高续航也有作用——毕竟电池不喜欢和空气厮打太久。颜色也不俗套:陨石灰、电光紫,这些选择,在满大街“奶昔黄”或者“马卡龙蓝”里,多少多了点都市质感,符合年轻人想“别跟别人撞衫”的心态。
可外界的眼光都只是“看热闹”,空间才是“看门道”。极狐T1轴距2770mm,这不是乱吹——同级A0里,能做到这个长度的没几辆,比比亚迪海豚、ID.3还长。实际体验就是后排里1米8的成年人可以翘二郎腿,膝盖到前排有两拳空间。这对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很重要——儿童座椅装好,后排还能塞两个大人,不会让中间的人变成“夹心饼干”。储物空间是硬伤也是亮点,全车32处收纳,还不是“马桶式”小格子乱堆,门板有雨伞槽(而且带排水孔),中控下方做了保温格,冬天能温奶瓶、夏天冰饮料。副驾抽屉里居然藏个可旋转挂钩,挂早餐,露营灯,随手就能用。后备厢459L能放下7个20寸行李箱,地板下还有74L暗格,可以分层不用怕压碎蔬果。这些细节,对“收纳狂魔”来说,是立大功的加分项。
新车味从哪里来?极狐T1用母婴级别防污面料,低挥发材料搞定气味。这一点对带娃家庭,或者一呼吸新车就咳嗽的敏感体质用户来说,很受用。车里还有双大屏,8.8英寸仪表+15.6英寸中控,能用方言、连续语音指令,对“说普通话拖泥带水”的人比较友好。被动硬件透着“用心不少”,2.34㎡的全景天幕,光线通透但太阳直射不冒烟,配电动遮阳帘,隔绝紫外线。15秒座椅一键放平,直接变成“大床”,午休时老车主可能会羡慕新车主。座椅带通风加热,还有沉浸式白噪音,堵车时不至于听隔壁司机怒骂人生。
说到续航,极狐T1有320km和425km两种版本。圈里说法,425km版实际测试达成率能到124%——这不常见,许多竞争对手往往达不到标称。上下班每天50km,充电一周一次绰绰有余。冬天北方用车还特地配了热泵空调、直冷直热技术。理论上-30℃也不怕,实际冬季续航还能多跑35km,比普通空调吃亏的少。如果有朋友在黑龙江或者呼和浩特,再也不用每天担心“电池缩水”“天寒地冻车趴窝”。
驾驶感受,“老少皆宜”是个褒义词。极狐T1电机70kW、95kW两种,城市里起步、超车都够,高速110km/h很稳。麦格纳底盘调校,过减速带不发飘,转弯时不会像没吃早饭那样无力。181mm离地间隙,7种驾驶模式,偶尔周末郊区“野一圈”,不怕底盘像拖地板一样蹭泥水。
安全也是老生常谈,但很多品牌最容易在这偷懒。极狐T1用极光电池,PPB级安全,十亿分之一缺陷率,承诺“烧一赔一”。官方自信,多少也给开电车的人一颗定心丸。车身结构,A柱B柱1500MPa高强度钢,能顶4.5吨压力,相当于三台车层层叠加。碰撞时铝合金前纵梁会溃缩吸能,不会全把冲击力怼进车厢。主动安全和智能辅助也没缩水,L2级全系标配,12项主安全功能、6项巡航辅助,还配了540°全景影像(比360°多底盘清晰,停车时不怕压井盖),支持50米循迹倒车,遇上“死胡同”还能自动原路退回,对“新手捡漏”用户很友好。
这些优点,如果用一句“产品经理式”黑色幽默总结,大致就是——“预算有限,极狐T1做到了把钱花在你每天能摸得着、用一用的地方,连厂家自己都怕你发现太多。”当然,配置优点摆在那里,“品牌溢价”这一关尴尬不小。很多人买十万级电车时,总想着“是不是要多花两万买个熟名字?”也有人觉得,极狐不是“流量明星”,但用起来的实在感,比再多几个大V广告来得有底气。
购物车选项越多,纠结越厉害。极狐T1的本事,是让你在预算卡死、又不想为品牌妥协时,“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对空间、续航、配置的求全”。如果你不追求溢价外壳,只要性价比靠谱,极狐T1在A0级“空间大一圈”,配置“没有偷工减料”,续航实在且能力通达——足够让三口四口家庭、甚至偶尔露营族都让步一试。
不过,车终究是为人服务,空间和续航都可以量化,心里的那点“好不好开”“符不符合气质”,只有自己才有最终答案。所以问题留给你——如果预算有限,选车时“品牌脸面”和“过日子的本事”只能选一个,你会怎么决断?又有多少人,够勇敢去挑战一种不是“大众品牌”的选择呢?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