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车市,热闹得像一场持久战,新能源车企盈利这件事——有人觉得是大势所趋,有人咬牙不信,赌局味道越来越浓,所有目光都盯着那几个头部玩家。
3月18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年度财报电话会上喊出“2025年四季度盈利”,言之凿凿,三天后,蔚来CEO李斌跟进,态度坚决,时间点也指向今年底,竞争氛围一下子拉满。
理想汽车,今年年初就已经交出了全年盈利成绩单,数据公开,全网刷屏,变成了“蔚小理”三兄弟里第一个翻身的角色,压力自然传导到小鹏和蔚来身上。
赛力斯靠着华为赋能在2024年扭亏为盈,净利润59.46亿元,虽然不是出身新势力,但是在国内新能源版图里算是个重量级选手,这一波操作直接搅动了市场神经。
比亚迪2022年全面停产燃油车,转型动作大刀阔斧,利润翻了4.5倍,行业里都在看它的打法——从技术到产能,背后的逻辑就是规模和降本,这种路径其实后来者都在学。
国内新能源车企的盈亏平衡点,标普全球汽车中国轻型车销售预测副总监林怀滨在2025年论坛上说得很直接,50万辆年销量是个坎,小鹏、蔚来、零跑都被这个数字卡着,不到位就难盈利。
从公开数据来看,小鹏2025年销量目标38万,上半年完成19.7万,达成率52%;蔚来目标44万,实际才11.4万,只有26%;零跑定了50万,完成22.1万,进度44%,每一步都被外界放大解读。
现实是,理想2023年净利润118.1亿元,零跑2024年四季度净利润终于扭正,但全年还没完全翻身,这种局面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市场蛋糕虽大,竞争却更激烈,想吃下去没那么容易。
小米汽车的入场,把整个格局又搅得更复杂,2024年SU7交付还不到一年,雷军就在2025年投资者大会上公开说要三到四季度实现盈利,舆论炸开了锅,有人觉得他太激进,有人觉得就是敢拼。
小米的打法和造车新势力不太一样,手机时代的极限成本控制、生态联动、规模摊薄一股脑儿复制到汽车上,这种思路业内很少见,大家都在盯着看能不能成。
6月26日,小米第二款车YU 7发布,3分钟大定20万辆,SU7之前4分钟才1万辆,市场热度高得离谱,这种爆款效应背后其实是小米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嗅觉和粉丝经济的深度运营。
财报数据显示,小米一季度智能电动汽车毛利率23.2%,远高于同行,SU7系列交付7.5万台,累计超25.8万,15个月总交付突破30万,这种速度让小鹏、蔚来都感到压力。
雷军在3月就把全年交付目标从30万提升到35万,到了年终,销量已超15万,完成率43%,第二工厂马上投产,交付还要再提速,小米的野心和体力都摆在这里,能不能实现盈利,没人敢断言。
蔚来和小鹏其实也不是没机会,蔚来2024年营收657.3亿元,毛利率提升到13.1%,交付22.2万辆,同比涨38.7%;小鹏营收408.7亿元,毛利率10%,同比涨5.9个百分点,但亏损还是在,蔚来全年净亏224亿元,小鹏亏57.9亿元,这种收缩幅度虽大,转正还要再冲一把。
零跑汽车2025年上半年销量22.1万,全年目标50万,进度44%,去年四季度才刚实现单季盈利,市场信心还没完全站稳,能不能持续,还得看下半年表现。
吉利集团2024年全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官方口径已经“新能源板块全部盈利”,但具体金额没披露,外界只能猜测,行业里谁都想抢头条,但数据这东西,得掰开揉碎讲清楚才有说服力。
国外特斯拉是新能源车企盈利的典型,2020年全年营业利润19.94亿美元,净利润7.21亿美元,全球视野下,这种先行者的路径,其实对国内车企的信心有很大影响。
比亚迪的转型和盈利,说明技术、产能、成本控制是关键,理想、零跑的“新势力”标签,更多靠产品创新和用户运营,小米、华为的跨界打法,又带来了新变量,行业局面变得越来越复杂。
新能源车市的这场盈利竞赛,本质上是成本、规模、品牌、技术的综合较量,背后还有资本、供应链、人才等多重博弈,每家企业在赌自己的路能不能走通。
现在市场的主旋律已经不是“能不能活下去”,而是“谁能最早盈利”,这个节点谁冲出来,谁就有机会抢到下一个增长周期的主动权,每一步都不敢懈怠。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明争暗斗其实让产品越来越卷,价格、配置、体验都在提升,但背后是企业利润空间被极限压缩,稍有差池就可能掉队。
2025年已经过半,时间窗口越来越窄,小鹏、蔚来、小米、零跑、理想,各家都拿出了最强姿态,外界看得热闹,投资人更是坐立难安,接下来几个月,市场大戏还远远没有落幕。
分析这些玩家的打法,理想靠定位高端家庭用户,小鹏坚持AI研发,蔚来主打高端服务,零跑追求极致性价比,小米则玩转生态链,每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赌未来。
盈利目标变成了行业新门槛,谁能快速跨过去,谁就能站上新一轮洗牌的起跑线,落后的只能被淘汰,这种残酷感,行业里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有人问,新能源车企盈利的背后,真正的动力是什么,是技术,是资本,是用户需求,还是国家政策,答案其实复杂,每个变量都在推动行业前进。
这场比赛没有终点,2025年第四季度,谁能最先实现盈利目标,谁会掉队,留给所有人的悬念还在继续,市场的答案还远未揭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