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上海漕河泾一辆理想MEGA在行驶中突然起火,火势迅速吞噬车身。两名乘员侥幸逃生,而就在4小时前,理想汽车的云端系统已发出电池异常预警。系统“看见”了危险,人却没能拦住灾难。
这起未造成伤亡的事故,揭开了智能汽车时代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当车辆具备实时监测能力,预警机制却停留在“通知即尽责”的初级阶段,技术领先反而可能放大安全盲区。理想汽车随后宣布召回超1.1万辆车,承认冷却液腐蚀导致漏液,可能引发热失控。问题不在技术缺失,而在响应失序。
理想并非没有预警能力。其“连山”系统捕捉到了动力电池与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异常,并标记为风险事件。工作人员尝试联系车主,但因“此前无非碰撞起火先例”,未启动强制干预流程。这一判断,暴露了车企在风险响应上的致命逻辑漏洞——把“历史先例”当作行动前提,等于用过去的经验押注未来的安全。
技术上,智能网联汽车早已具备闭环响应能力。行业实践显示,从数据上传、AI分析到分级预警、自动干预,整套流程在技术上可行。部分测试场景中,云端甚至可直接下发制动指令,实现自动停车。但现实是,国内尚无强制标准要求车企在电池预警后必须采取何种响应动作。国标只要求热失控前5分钟报警,却不规定预警后谁来决策、如何干预、何时强制停驶。
于是,责任被悄然转移。车企认为“通知了”就算履职,车主则可能根本不知预警存在——有些车型的预警仅通过APP推送,甚至不触发仪表盘提示。一旦失联或误判,链条即告断裂。理想此次的“主动召回”值得肯定,但其“等待先例”的响应逻辑,反映出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责任模糊地带:技术能预判风险,制度却未明确“谁该在何时做什么”。
这场火,烧出了智能汽车安全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未来每一辆联网车都可能是潜在的风险源,也可能是被拯救的对象。车企不能再以“无先例”为由延缓响应,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建立预警分级响应标准,明确从“发现异常”到“强制干预”的决策路径。安全不是事后召回,而是事前拦截。
当系统发出警报,真正的考验才开始。技术不该在人类犹豫中失效,责任更不该在模糊中流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