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最近这波操作,有点意思哈,又捯饬起人事了。明面上瞧着,就是几个大区负责人,现在兼着管蔚来和乐道两摊子事儿。可要是咂摸咂摸味道,这背后恐怕没那么简单。
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看。最直给的解释,肯定是想提效降本呗。公司嘛,谁不想开源节流,把活儿撸得更快更好?把俩牌子的渠道架构拢一块儿,看着是能省下点管理费。可问题也来了,真就这么一马平川吗?
要知道,蔚来和乐道,虽说都姓“李”,但玩的不是一个路数。蔚来一直走的是高举高打的路线,价儿杵在那儿,服务也得配得上。乐道呢,瞄准的是更普罗大众的市场,说白了,就是想让更多老百姓开上电车。现在把俩牌子的渠道搅和到一起,会不会“橘生淮北则为枳”?
就跟你开个米其林餐厅,突然搞起路边摊,那之前的装潢、服务,是不是就显得画蛇添足了?顾客会不会嘀咕,你这盒饭卖得也忒贵了吧?一个理儿,乐道的客户会不会觉得,蔚来的服务太“殷勤”,反而浑身不得劲儿?
当然,蔚来兴许也盘算过这茬儿。毕竟,4月份销量回暖,很大程度上是靠放血大甩卖。这说明啥?说明老百姓还是认价儿。可高奢品牌一旦打折,就容易掉份儿。所以,整个乐道出来,没准儿就是想把高大上和接地气分开,省得两头不落好。
眼下的症结是,这种“乾坤大挪移”,会不会让俩牌子的标签都变得模棱两可?就跟你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兑一块儿,没准儿既不像可口,也不像百事了。
再唠唠销量。4月份蔚来交付了23900辆,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58.9%,看着喜人。可细瞅一眼,乐道才交付了4400辆。这又说明啥?说明乐道这头“小牛”还没真正撒开蹄子。而且,蔚来今年的KPI是44万辆,要翻番儿。这意味着,接下来每个月都得卖4.7万辆才行。这可不是个轻飘飘的数字。
单拎出这个数字,就足以窥见问题的冰山一角。压力那叫一个爆棚啊。
李斌还撂下话,要在今年Q4实现扭亏为盈。这更像是道催命符,赶着鸭子上架。可关键是,销量上去了,银子能不能跟着进口袋?要知道,如今的电车市场,卷得跟麻花似的,大家都在卯足了劲儿拼价格、拼技术、拼服务。蔚来要实现盈利,恐怕得脱层皮。
当然啦,蔚来也不是一无是处。比方说,它的换电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电车用户的里程焦虑。可问题是,换电站的基建成本高得离谱,而且还得搭上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于蔚来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包袱。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锅甩给市场竞争白热化时,是不是忽略了蔚来自身的一些短板?比方说,它的产品线是不是铺得太开了?一口气推出8款新车,会不会顾此失彼?每一款新车都能在市场里站稳脚跟吗?
说白了,汽车行业就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谁冲刺最猛,而是谁能熬到最后。蔚来现在正站在一个风口浪尖上,它得找到自己的步点,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在腥风血雨的市场里活下去。
与其说这次人事洗牌是单纯的提质增效,倒不如说是蔚来在摸索新路径的一次试水。成算几何,还得看市场和消费者的脸色。但这背后的焦灼和求变,却是明明白白写在脸上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