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都没见到影子,就要先付20多万尾款?2025年8月,这条来自小米SU7准车主的控诉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多位预订了小米SU7及SU7 Ultra的车主反映,在车辆尚处排产阶段、预计还需22-25周交付的情况下,突然接到交付顾问通知,要求7天内结清尾款,否则订单作废、定金不退。这一操作直接将传统汽车交易的验车付款流程颠覆,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事件始末强制付款通知引爆舆论
杭州一位2024年4月订车的用户遭遇堪称典型。支付5000元定金后,原计划当年7月提车,但到12月仍未交付。更令人震惊的是,小米以工厂备料需求为由,要求其在7日内支付全款尾款,否则订单作废。该用户付款后,交付时间竟从原计划推迟至2025年4月,延迟长达9个月。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有车主订单显示等待三个月,却被要求立即交付尾款;还有用户反映,交付时间显示还有22-25周,却突然被要求在7天内完成付款,相当于提前半年支付尾款。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小米汽车为何要在车辆未下线时就急于收取全款?
官方解释与用户质疑的矛盾
小米官方对此的解释是仅针对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准车主,包括主动要求延迟排产的用户,以及评估有较高提车风险的客户。后者可能涉及办理金融分期时配合度较低,或表达过不想提车想法的用户。公司称这是为防止黄牛囤货转卖,尤其是针对60万元级的SU7 Ultra这类高价车型。
然而消费者并不买账。法律专家廖建勋指出,提前支付尾款可能导致消费者资金周转困难,且若车辆交付延迟或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维权时将极为被动。更关键的是,小米购车协议中关于尾款支付的条款引发法律界警觉——用户收到付款通知后7日内需付清尾款,且小米有权随时通知付款;拒绝支付视为违约,定金不退。
法律视角格式条款效力存疑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指出,若格式条款单方免除经营者责任、限制消费者权利(如不得以车辆未交付拒绝付款),可能被直接认定为无效。这与行业惯例形成鲜明对比特斯拉、蔚来等品牌普遍支持验车后支付尾款;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也多在提车时结清尾款,最大限度减少消费者资金占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官方公众号曾明确表示支持验车后再付尾款,但《小米汽车购买协议》却规定公司可随时通知用户支付余款。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
行业困局效率与信任的平衡难题
从商业逻辑看,新能源汽车行业重资产、高投入的特性,迫使车企加速回款以支撑研发与产能爬坡。对小米这类跨界新势力而言,时间与资金成本更为敏感。若车辆按订单生产后遭遇用户弃单,需重新匹配相同配置需求用户,将严重影响整体交付效率。
但这种商业效率的追求,正与用户对未知风险的天然抵触形成尖锐冲突。当消费者为尚未下线的产品预付全款,本质上承担了本应由企业背负的交付风险。这种风险分配的不对等,正在透支一个新兴品牌最宝贵的资产——用户信任。
小米汽车的尾款争议,折射出新造车势力在交付效率与用户体验间的艰难平衡。商业创新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否则再炫酷的产品理念,也终将在信任危机中黯然退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