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汽车“单飞”:9年代工结束,新起点能否破局?
7月7日,一则关于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合资公司“江来制造”注销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这家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本5.1亿元的合资企业正式进入解散程序,宣告双方长达9年的代工合作画上句号。
从“借壳”到独立,蔚来完成关键一跃
2016年,初出茅庐的蔚来选择与江淮汽车合作,通过代工模式实现量产。彼时,造车新势力普遍依赖传统车企的资质与产能,小鹏联姻海马,理想牵手力帆,蔚来与江淮的合作也被视为“轻资产”模式的典范。
然而,代工虽能解燃眉之急,却非长久之计。产能受限、品控隔阂、成本高企等问题逐渐凸显。2023年底,蔚来斥资31.6亿元江淮两座工厂,并于2024年4月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彻底告别“代工时代”。业内估算,自建工厂可使蔚来单车成本降低10%,生产效率和话语权也将大幅提升。
江淮“放手”,是无奈还是解脱?
表面看,江淮似乎成了“被抛弃”的一方。但细究财报会发现,江淮近年深陷亏损泥潭:2024年净利润暴跌1277%,创上市以来差纪录。代工业务虽带来收入,却需分担蔚来的品牌风险与产能压力。此次分手,江淮通过资产变现回笼资金,反而轻装上阵聚焦主业。
新势力淘汰赛下半场:拼的是“全栈自控”
蔚来的“单飞”折射出新势力的集体转型趋势。随着政策放宽,小鹏、理想等头部玩家纷纷自建工厂,将供应链、生产、研发全链条握在手中。但独立造车绝非易事——工厂管理、产能爬坡、现金流压力都是严峻考验。
2025年,蔚来计划销量翻倍至44万辆,并剑指2026年盈利。然而,一季度67.5亿元的净亏损仍显刺眼。重金投入的换电站和研发(累计超500亿元)虽筑起护城河,却也拖累了短期盈利。
结语
9年合作终结,既是蔚来自主可控的关键一步,也是行业代工模式退潮的缩影。告别江淮后,蔚来能否真正“破茧成蝶”?答案将取决于其能否在规模与盈利间找到平衡。这场“单飞”之旅,注定充满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