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出海遇阻 专利高墙亟待突破 联合抗争才有出路

#台风过后的绝美天空#

中国车企出海遇阻 专利高墙亟待突破 联合抗争才有出路

诺基亚出手了。

吉利被告了。

欧洲市场悬了。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中国车企正在海外遭遇有组织的专利围剿。

一场精心策划的诉讼

2025年。诺基亚通过欧洲统一专利法院曼海姆分庭。起诉吉利控股集团及其旗下四大品牌。

极氪、领克、路特斯、smart。无一幸免。

案件波及吉利在欧洲18个国家的32家子公司。

诉讼核心:4G/5G标准必要专利(SEP)。

表面是侵权纠纷。实质是收费模式之争。

诺基亚的算盘很精明。

通信模块成本仅100美元。占整车成本不到1%。

但他们要按整车价格收取专利费。

4G车型每车20美元。5G车型每车32美元。

多么精妙的商业模式

一个占整车成本不足0.1%的技术。

成为年入数十亿美元的赚钱机器。

诺基亚手握超过10000个这样的专利。

这就是现实版的吸血鬼。

为什么是德国?

曼海姆、慕尼黑等地方法院。素以“亲专利权人”著称。

平均审理周期仅12个月。

较其他地区大幅缩短6-12个月。

中国车企出海遇阻 专利高墙亟待突破 联合抗争才有出路-有驾

85%的专利诉讼原告能成功获得临时禁令。

法院执行响应时间不超过72小时。

这意味着什么?产品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被禁止销售。

直接切断欧洲市场生命线。

吉利不是第一个受害者

奔驰曾公开炮轰Avanci许可费完全不成比例。

为规避在德禁售令。奔驰和宝马最终无奈妥协。

比亚迪、长安等车企已先后遭到专利池成员起诉。

2023年12月。特斯拉直接起诉Avanci。

要求将5G专利费从32美元降至10美元。

2024年7月。欧美日韩等全球六大汽车协会联合致信Avanci CEO。

公开呼吁专利池公开定价逻辑、保持透明性。

中国车企的软肋

我国头部车企的海外专利总量仅为丰田的1/5。

布局范围远远落后。

在欧美等核心市场的防御性专利储备较少。

难以有效应对专利诉讼风险。

海外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电池技术、控制执行、车身结构等领域。

在车联网、人机交互等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方面。专利储备薄弱。

我们该如何突围?

第一。强化风险预警机制。

中国车企出海遇阻 专利高墙亟待突破 联合抗争才有出路-有驾

建立系统化的专利风险预警机制。

紧密监控专利诉讼趋势及动态。

第二。提升许可谈判能力。

从法律、商务等多方面提升谈判能力。

争取合理的许可条件。

第三。提前准备应急预案。

建立“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优化”的全链条策略。

第四。构建自主通信生态。

围绕 C-V2X技术、国产智能模组链条。

打造中国汽车通信专利联盟。

第五。利用法律武器反击。

向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举报Avanci联盟及诺基亚。

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深圳中院在华为诉IDC案中。已确立按“最小可销售单元”计费原则。

日本人的智慧

丰田、本田等组建了License on Transfer网络。

集体应对Avanci联盟。

成员间交叉许可SEP。

形成内部防御联盟。

大幅降低外部专利勒索风险。

美国人的强势

美国法院对按整机比例收费的SEP许可模式持高度怀疑态度。

联邦贸易委员会曾强力干预。

迫使高通等修改其“整机收费”模式。

司法实践更倾向于基于“最小可销售单元”定价。

中国车企出海遇阻 专利高墙亟待突破 联合抗争才有出路-有驾

中国车企必须联合起来

单打独斗没有出路。

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

推动建立统一专利许可策略和标准。

提升中国车企在国际市场话语权。

企业间可探索建立专利共享或联合应对机制。

共同应对外部专利诉讼风险。

这不是吉利一个人的战争

这是所有中国车企的生存之战。

今天轮到吉利。明天可能就是比亚迪、长安、蔚来、小鹏。

如果我们现在不站出来。

将来只能任人宰割。

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要么联合抗争。要么集体沉没。

没有第三条路。

结局如何?

我们拭目以待。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沉默和妥协。从来换不来尊重。

只有抗争。才能赢得未来。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