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年汽车出口连续三年霸榜全球,狂甩日本百万辆,两大短板成

中国汽车,今年上半年又赢了。308万辆的出口量,把老牌劲旅日本远远甩在后面,后者同期只有204万辆。

算起来,这是中国汽车连续第三年坐上全球出口量第一的宝座,势头确实猛得很。但话说回来,这冠军拿得真能让人高枕无忧吗?或许,这只是个有点“误导性”的冠军。

因为,这表面的领先背后,藏着两个不小的短板。它远非一场简单的贸易量竞争,而是触及了全球汽车产业深层的价值链和战略布局。

冠军的表面功夫

中国半年汽车出口连续三年霸榜全球,狂甩日本百万辆,两大短板成-有驾

回顾一下,2020年之前,中国汽车的年出口量还在百万辆级别徘徊,单价也就在1.1万到1.2万美元之间。

但从2021年起,数字就像坐了火箭。出口量从212万辆一路飙升,到2024年直接冲到了641万辆。这股强劲势头,确实把中国汽车推到了世界面前。

可说到“出口”这回事,日本和我们的玩法完全不一样。日本那些汽车巨头,它们真正的家底并不在本土的出口数据里。

两种出海:卖产品还是搬工厂?

你看2022年,日本本土出口了381万辆车,可他们在海外工厂造了多少?足足1695万辆!这是本土出口量的4.4倍。

这些在海外生产的汽车,像丰田在美国肯塔基工厂生产的凯美瑞,直接就在当地卖了。这笔巨大的产值和利润,压根就没算进日本的“出口”统计里。

所以,我们说的“出口第一”,只是把车作为“商品”卖出去;日本玩的是把工厂和整个生产体系搬到海外,那是更高阶的“资本和生产体系出海”。

他们靠的是全球本土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创造本地就业和税收,并且深入融入当地市场。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全球化模式。中国目前主要是“产品出海”,而日本早就实现了“资本出海”,在全球各地编织起一张庞大的生产网络。

多卖百万辆,为何赚更少?

别光看数量,再来看看钱的事儿。中国汽车现在出口量是世界第一,可一辆车能赚多少钱,跟日本比起来,那差距可就大了去了。

中国半年汽车出口连续三年霸榜全球,狂甩日本百万辆,两大短板成-有驾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的平均出口单价大概是1.83万美元。而日本呢?人家一辆车能卖到2.61万美元,足足高了快四成。

这个价格鸿沟,不光是车卖得贵贱的问题,背后是中国汽车在产品结构、品牌溢价以及技术含量上的差距。

更扎心的是,有人算了笔账,中国一年造了3000万辆车,全行业的利润加起来,可能还不如日本丰田一家公司赚得多。这说明,我们汽车工业的盈利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实,我们自己买车也一样。现在中国进口一辆车的平均单价都超过5万美元,远高于我们自己出口的均价。

这无疑表明,在全球汽车这条价值链中,中国虽然已经是生产大国,但在高端市场和高附加值环节,我们依然只是个“买家”。这跟外贸顺差的快速扩大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汽车外贸顺差已达到782亿美元。

学日本,全球扎根

当然,这些问题,中国汽车产业界自己也看得很清楚。光靠把车卖出去,不仅容易碰到贸易壁垒,也挣不到大钱。

所以,中国车企现在也学聪明了,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建厂。这叫从单纯的“产品出海”升级到“本土化生产”。

在欧洲、东南亚、南美、墨西哥,你都能看到中国汽车企业纷纷投资建厂。它们把生产线、供应链甚至研发中心都直接部署到当地。

这其实就是效仿日本和德国这些老牌汽车强国的全球化模式,把“中国制造”升级成“中国体系”的关键一步。

这种本土化生产的好处很多:它能有效规避潜在的贸易摩擦,给当地带来就业和税收,还能更直接、更敏锐地捕捉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中国半年汽车出口连续三年霸榜全球,狂甩日本百万辆,两大短板成-有驾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曾评价说,中国现在是个能把有竞争力的车型推广到全球的基地。但现在,这个“基地”的内涵,正在变得越来越“本土化”。

结语

中国汽车出口量拿到世界第一,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尤其在新能源车这块,我们在动力电池、智能化上的技术优势,帮了大忙。

但这个“冠军”头衔,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跟日本这种真强国之间的差距:人家玩的是体系输出,我们还在卖产品。

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扩张的关键时刻。真正的胜利,不是看出口榜上甩开日本多少辆,而是在全球各地建立起像丰田、大众那样深耕当地的生产和销售“根据地”。

这场关乎未来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