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汽车集体开盖降温,修车工急喊停,这样会毁车!

炎炎夏日,当您在高速公路上飞驰了几个小时后,拐进服务区,大概率会看到一幅颇为壮观的景象:一排排的私家车,不约而同地掀起了前头的引擎盖,像一群张着大嘴的河马,仿佛在集体纳凉。

很多车主朋友都会这么做,下车后第一件事就是熟练地找到开关,把引擎盖撑起来,觉得这是对爱车最贴心的呵护,生怕连续的高速运转把发动机给“累”坏了、“热”着了。

这种做法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这么干,似乎不这么做就显得自己不懂车。

服务区汽车集体开盖降温,修车工急喊停,这样会毁车!-有驾

然而,一个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事实是,这个看似爱车的举动,不仅没什么必要,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可能是在帮倒忙,对车辆造成一些潜在的伤害。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现在的汽车,尤其是最近十年内生产的汽车,其工业制造水平和技术成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传统认知。

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早就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小心翼翼伺候的“娇小姐”了。

恰恰相反,它是一个身经百战、装备精良的“重甲骑士”。

每一台合格出厂的汽车发动机,都自带一套非常智能和高效的温度管理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却系统。

这套系统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管家,它的唯一任务就是确保发动机在最舒服、效率最高的温度区间内工作,这个温度通常在95摄氏度左右。

这套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

它由水泵、节温器、水箱、冷却风扇等一系列部件精密配合。

当汽车启动后,冷却液就在发动机内部循环,带走多余的热量。

服务区汽车集体开盖降温,修车工急喊停,这样会毁车!-有驾

如果温度不够,节温器这个“阀门”就会关闭,让发动机尽快升温进入最佳工作状态。

如果温度过高,节温器就会打开,让滚烫的冷却液流到车头前方的水箱里去散热,如果停车或者低速行驶时,散热风扇还会自动启动,强制抽风来加速降温。

整个过程是全自动的,比我们人为的干预要精准得多。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车辆其实正处于一种最理想的散热环境。

当车速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以上时,车头正面会撞上强大的气流,这股强风会源源不断地穿过水箱的散热鳍片和整个发动机舱,带走大量的热量。

这种利用行驶风力进行降温的方式,效率极高,比散热风扇自己转动要强劲得多。

所以说,高速行驶非但不会让发动机“中暑”,反而是它散热最痛快的时候。

许多专业测试都表明,即使在夏天三十七八度的高温天气下,连续高速行驶四五个小时,车辆的水温表指针依然会像钉子一样稳定在中间位置,纹丝不动。

这足以证明,车辆自身的散热能力完全能够应对高速巡航的工况。

服务区汽车集体开盖降温,修车工急喊停,这样会毁车!-有驾

国内一些优秀的发动机,比如长安的蓝鲸发动机,甚至进行过连续十几天、保持高转速不间断运行的极限挑战,最终都安然无恙。

相比之下,我们日常跑几个小时高速,对它来说真的只是小场面。

那么,既然车辆自己能处理好散热问题,我们停车后打开引擎盖,让它“透透气”,总归没有坏处吧?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这种好心,可能会办了坏事。

当汽车从高速行驶状态突然停下来,发动机内部积聚了大量的热量,这确实是事实。

但此时,车辆的散热系统并没有停止工作,冷却风扇可能会根据需要继续运转,以一种平稳、可控的方式为发动机降温。

而如果我们突然手动掀开引擎盖,就相当于打破了这种平衡。

外界相对凉爽的空气会一下子涌入,直接吹拂在滚烫的发动机缸体等金属部件的表面。

您可以想象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一个烧得滚烫的玻璃杯,您突然往里面倒入冰水,结果很可能是玻璃杯“嘭”的一声就炸裂了。

服务区汽车集体开盖降温,修车工急喊停,这样会毁车!-有驾

虽然发动机是金属做的,不会那么脆弱,但原理是相通的。

这种突然的、不均匀的降温,会导致金属部件产生巨大的热应力,一边迅速冷却收缩,而另一边还保持着高温膨胀。

长此以往,虽然不至于立刻损坏,但有可能会加速金属部件的疲劳老化,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导致一些精密的部件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细微变形,为日后的故障埋下隐患。

除此之外,服务区通常是人来车往、尘土飞扬的地方。

您把引擎盖这么敞开着,无异于给灰尘、落叶、甚至一些细小的垃圾提供了一个直接进入发动机舱内部的通道。

这些杂物如果落在了皮带上、电路接头处或是其他运转部件的缝隙里,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更有一些极端的做法,比如往发热的散热器上泼水降温,那就更加危险了,极易导致滚逼的金属部件因骤冷而开裂,或者冷水溅到电路系统上引发短路,最终只能等待救援。

其实,判断发动机是否过热,我们有一个最直接、最可靠的工具,那就是仪表盘上的水温表。

只要水温表的指针稳定在中间区域(通常是90摄氏度左右的刻度),或者没有亮起红色的水温报警灯,就说明一切正常,您完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

服务区汽车集体开盖降温,修车工急喊停,这样会毁车!-有驾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感觉车头很热,那只是发动机工作产生的正常热量传导出来而已,并不代表它内部出了问题。

对于日益增多的电动汽车来说,车主们更不必为散热问题操心。

电动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包,它同样拥有一套精密的液冷温控系统,就像是给电池贴上了无数个“冰袋”,确保其在任何工况下都能保持在适宜的温度。

电动车在夏季真正需要注意的,反而不是行驶中的散热,而是在烈日下暴晒之后,不要马上进行快速充电。

因为高温本身就会降低电池的活性,此时如果再强行输入大电流,会使电池内部温度急剧升高,严重加速电池的老化和容量衰退。

正确的做法是,将车停在阴凉处自然降温半小时以上,待电池温度回落后再进行充电。

说到底,在高速服务区停车休息,真正需要“散热”和“冷却”的,不是我们的汽车,而是我们驾驶员自己。

有权威数据显示,连续驾车超过三个小时,驾驶员的反应能力会显著下降,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会成倍增加。

夏季的强光和高温环境,更是容易让人感到疲劳和烦躁。

所以,进服务区停车后,与其忙着去掀那个沉重的引擎盖,不如抓紧时间让自己放松一下。

下车走动走动,用凉水洗把脸清醒一下头脑,喝口水补充水分,眺望一下远方的绿色,这些简单的活动,对于保障接下来的行车安全,远比给发动机“乘凉”要重要得多。

我们的车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工业产品,而我们的生命和安全,才是旅途中最需要被呵护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