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仅3万辆!中国车市正式进入比亚迪+吉利的新秩序了!

2025年10月,中国车市迎来历史性转折。 乘联会数据显示,比亚迪零售销量29.6万辆,同比下滑31.4%;而吉利以26.56万辆的成绩紧追其后,同比增长36.8%,两者差距缩窄至仅3万辆。

差距仅3万辆!中国车市正式进入比亚迪+吉利的新秩序了!-有驾

相比之下,今年1月这一数字还是8万-9万辆。 曾经“一家独大”的比亚迪,正面临吉利“油电共进”战略的全面挑战。 吉利与第三名一汽-大众的差距已拉大到13万辆,中国车市“双寡头”格局正式定型。

吉利的进攻并非偶然。 2025年1-10月,吉利累计销量同比增速达56.2%,是行业平均增速的近7倍。 其增长核心来自银河系列的爆发,10月银河品牌销量12.75万辆,同比增长101%,前10个月累计突破100万辆,成为最快达成“年销百万”目标的新能源品牌。

银河系列覆盖星耀6、E5、星舰7 EM-i等车型,形成从家轿到硬派越野的完整产品矩阵,避免了依赖单一爆款的风险。

差距仅3万辆!中国车市正式进入比亚迪+吉利的新秩序了!-有驾

与此同时,吉利的燃油车基本盘依然稳固。 10月,博越L以2.68万辆的成绩成为燃油SUV销冠,终结了日产轩逸连续5年的垄断。

这种“油电共进”的策略,让吉利在新能源渗透率58%的情况下,仍能依靠燃油车贡献稳定流量。

反观比亚迪,尽管前10个月累计零售量283.8万辆(领先吉利约70万辆),但10月零售同比暴跌31.4%,暴露出增长乏力。

差距仅3万辆!中国车市正式进入比亚迪+吉利的新秩序了!-有驾

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比亚迪净利润同比下滑32.6%,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27%。 价格战持续压缩利润,而高端品牌(仰望、方程豹)尚未形成规模支撑,导致“规模不经济”现象凸显。

比亚迪的护城河建立在全栈自研之上。 从刀片电池、DM-i混动到e平台3.0,其垂直整合能力一度让成本低于行业15%。

但这种模式在2025年面临挑战:一方面,智驾领域被华为、小米等后来者追赶;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价格战导致主力车型利润下滑。 例如秦PLUS起售价降至7.98万元,虽刺激销量却侵蚀盈利。

差距仅3万辆!中国车市正式进入比亚迪+吉利的新秩序了!-有驾

吉利则走生态集成路线。 通过收购沃尔沃、入股宁德时代、联合亿咖通科技,吉利快速补齐技术短板。

SEA浩瀚架构支持极氪、银河等多品牌开发,雷神电混系统与比亚迪DM系列正面竞争。 2025年,吉利凭借“神盾电池安全技术”获得行业奖项,在高压电安全等关键领域参与标准制定。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比亚迪的闭环控制更易降本,但转型速度慢;吉利的开放合作灵活性高,但整合效率待提升。

差距仅3万辆!中国车市正式进入比亚迪+吉利的新秩序了!-有驾

面对国内增速见顶,比亚迪将出海视为第二增长曲线。 10月其出口量8.4万辆,同比激增167.8%,明年目标150万辆(较今年翻番)。 比亚迪采取“工厂+船队”的重资产模式,在巴西、泰国建厂,并自建滚装船保障物流。

吉利则依托沃尔沃和宝腾的全球网络,以轻资产模式推进本地化。 前10个月吉利出口33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33%,在英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地通过KD工厂降低关税风险。 其高端品牌极氪、领克在欧洲市场已有一定认知度。

乘联会1-10月数据显示,自主品牌零售份额攀升至68.7%,主流合资品牌则跌至32%以下。

差距仅3万辆!中国车市正式进入比亚迪+吉利的新秩序了!-有驾

在新能源销量前十榜单中,仅上汽通用五菱一家合资企业入围。 一汽-大众10月零售13.6万辆,不足吉利的一半;日系品牌中,丰田、本田销量同比下滑超20%。

合资品牌的弱势源于电动化滞后。 10月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达70.1%,而合资品牌仅7.1%。

大众、丰田虽加速推出纯电车型,但产品迭代速度与智能化体验难以对标自主品牌。 例如大众ID系列车机卡顿问题被用户诟病,而比亚迪的DiLink系统已迭代至5.0版本。

差距仅3万辆!中国车市正式进入比亚迪+吉利的新秩序了!-有驾

比亚迪正通过“智驾平权”反击,将高速NOA功能下放至10万级车型。 其第三代智能座舱系统已覆盖全系车型,试图以智能化重塑性价比。

吉利则强化“天地一体化”生态,通过时空道宇卫星星座赋能车联网,星睿AI大模型支持智能驾驶研发。 多品牌矩阵分工明确:极氪对标高端,银河主攻大众市场,领克深耕混动细分领域。

头部车企的竞争门槛已被推高至年销200万辆以上。 缺乏平台化能力的二线品牌,如蔚来、小鹏,面临规模效应缺失的挑战。 2025年上半年,已有弱势品牌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