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在中国:发动机“教父”到告别的五十年

三菱在中国:发动机“教父”到告别的五十年

小时候家里那辆老面包车,启动时总带点金属味儿。邻居老王一拍我肩膀:“你这车心脏好,三菱机头!”他嘴里蹦出“三菱”俩字的时候,我还不懂这背后藏着多少中国汽车人的回忆。

三菱在中国:发动机“教父”到告别的五十年-有驾

七十年代初,中日关系刚解冻没多久,三菱的卡车就已经晃晃悠悠开进了国内。听我爸说,那会儿路上见到T850都得多看两眼——“神车”,不夸张。后来“解放143”啥样?据说基本照搬人家模样,就连驾驶室那种方正劲儿,也透着点东瀛气息。

再往后,各地小厂子一窝蜂学起了合资,“技术换市场”,成了主旋律。我记得柳州那边造过L100面包(有次差点买来跑货拉拉),师傅说其实是和三菱合作搞出来的。到了九十年代,更热闹:发动机、整车两条线一起走,航天、哈尔滨……只要想做汽车,都绕不开“三菱动力”。

三菱在中国:发动机“教父”到告别的五十年-有驾

沈阳航天那个4G6系列,说是撑起半壁江山也没人反驳。我一个修理铺朋友打趣:“早些年2.0排量国产自主,有九成都塞的是三菱机器。”他还补充一句,“咳,这也是咱们自己技术薄弱呗。”但架不住用的人多啊,比亚迪F3、哈飞赛马甚至猎豹黑金刚,都能扒出“三钻标”的影子。有次群友自测油耗,说自个F3百公里7升,还笑称比新出的电混省心多了。

不过讲真,这些发动机除了皮实耐操,其实冷启动噪音大一直被吐槽——东北冬天,一拧钥匙跟拖拉机似的嗡嗡响,小区楼下大爷骂过几回。但毛病少,好养活,就是费点汽油。这也是为啥当时大家宁愿选装进口配件,也不太敢信国货芯。

三菱在中国:发动机“教父”到告别的五十年-有驾

后来乘用车领域也有故事。当年帕杰罗引进国内,那叫一个风光。不止越野圈火爆,有亲戚结婚还专门借来做婚礼头阵,说图个威风。猎豹、黑金刚这些名字,现在听起来像网游ID,可当时可是真正跑工地爬山涉水的大块头。有段时间我们县城流行改装翼神,据说底盘调校就是学EVO来的(虽然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摸过WRC)。

不过那些合作,大都是技术授权,不掺和实际经营。据销售哥们讲,他们卖东南的时候,总有人问内饰咋这么素净,一查原来好多零部件还是几年前库存货。“广汽三菱成立前,新欧蓝德一年销量都赶不上途观零头,”他说,“而且9年没换代,你琢磨琢磨。”

三菱在中国:发动机“教父”到告别的五十年-有驾

事情变味,是新能源浪潮刮起来以后。我记得2018年前后,同事在朋友圈晒新入手的小鹏P7,还特意发了一句:“终于不用担心烧机油啦!”这话搁以前谁敢信?日系燃油霸主直接被抛下船尾,尤其像广汽欧蓝德这种产品力原地踏步,被自主品牌SUV按在地上摩擦也就顺理成章了。

转折真正发生在2021-2023这一波退场潮里。一纸公告下来,我去翻沈阳航天账目发现营收一路滑坡,新股东接手后连公司名都变掉,再找不到一点“三钻”的痕迹。同事吐槽现在买二手带四缸4G63引擎的轿跑,比同年份大众贵一截,因为修起来便宜——但你想找原厂配件?呵呵,全靠拆解库存或者淘旧货市场碰碰运气吧!

三菱在中国:发动机“教父”到告别的五十年-有驾

再看合资厂子,一个接一个撤离舞台:东安让位给长安搞增程器去了;福建奇瑞接盘Soueast冲海外市场;长沙工厂直接1元甩给埃安。“曾经最牛合资企业,如今只剩壳。”微信群里的老司机唏嘘完又转身讨论比亚迪汉EV降价,看得我直摇头。这几年自主品牌崛起太快,本土动力总成水平直追甚至反超,以前动辄拿热效率吹牛,如今倒显鸡肋,不提罢了。

还有个细节容易忽略:不少老款搭载4A9或4G6系列发动机的小型轿车,现在二手行情稳定,就是因为坊间传言维修便宜、省心,而且某些冷门配置比如电子节温器或者铝制曲轴箱盖,在市面还能找到副厂替代品。不过去年开始,这类零部件逐渐断供,有人专门囤积备用,到底能撑几年不好说——师傅叹口气:“以后真坏了,只能全套换国产仿制。”

三菱在中国:发动机“教父”到告别的五十年-有驾

至于智能化、电动化方面,日本几个品牌普遍慢半拍。今年丰田铂智系列突然搭鸿蒙系统,让不少业内人士惊讶,但你问普通消费者,人家更关心空调是不是独立分区、座椅加热有没有通风功能,还有语音助手到底灵不灵光。“日系电动车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糊弄检查组,”销售小李偷偷跟我抱怨,“外形看着像,但骨子里还是‘油改电’思路。”

三菱在中国:发动机“教父”到告别的五十年-有驾

数据其实很扎眼。今年六月丰田销量勉强增长,本田却连续17个月跌破预期。不久前邻居准备置换他的CR-V,他老婆死活不同意选新款混动版,就怕维修费用高且保值率低。他最后选了一台国产插混SUV,说开着舒服,用料厚道,又省钱——完全颠覆过去对日系铁板钉钉认知。而那些号称“一传三代”的经典车型,如今早已失去魔力,再没人把它们挂嘴边吹捧工业精华什么的。

三菱在中国:发动机“教父”到告别的五十年-有驾

写到这里才发现,其实很多东西不是哪一天突然消失,而是在生活中悄无声息溜走,比如夜深偶尔还能听见远处传来的低沉轰鸣,却分辨不清到底是哪家的机器声。朋友调侃,以后三环路堵上的可能全是静悄悄的新势力纯电,再难遇见满载煤灰的大鼻子卡车冒黑烟疾驰而过。如果哪天碰巧看到街角停下一辆贴满泥巴印子的帕杰罗,不妨驻足看看,它身上的划痕与褪色徽标,也许藏着属于某个人的一段旧梦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