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卡车在理想碰撞测试视频曝光后,迅速发布声明指责测试“贬低品牌形象”,并通过后续技术核查强化立场,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是品牌自卫,更典型反映了现代企业在危机公关中的核心挑战:当声誉突遭质疑时,如何快速响应、澄清误解并重建信任。在信息爆炸时代,高效公关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技能。
这波“理想撞卡车”的瓜,简直是汽车圈的年度大戏。理想汽车发布新车i8,为了秀肌肉,放了一段和8吨重卡正面硬刚的碰撞视频。结果呢,i8乘员舱结构保持完整,卡车却“身首异处”,驾驶室几乎“亲”上i8前窗,这画面冲击力直接拉满,瞬间引爆全网!网友们眼尖,发现“受伤”的竟是平时以“坚固耐用”著称的乘龙卡车,一时间,质疑声四起:这测试是真牛,还是“剧本”太离谱?
事件发酵后,乘龙卡车(东风柳汽)迅速下场,先是强调自家“品质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接着直接“开怼”,指责理想“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视频“贬低品牌形象”,还可能“误导消费者”。对于乘龙卡车而言,其在公众认知中是承载重任的“钢铁巨兽”,是安全与坚固的代名词。而视频中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车头倒压前窗的“惨状”,无疑是对这种固有认知的毁灭性冲击。这不仅仅是产品性能的质疑,更是对品牌“硬核”形象的直接“打脸”,让卡车用户甚至整个商用车行业的安全形象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乘龙卡车感到“品牌形象被贬低”,核心在于其产品在非标准、极端且未充分披露细节的测试中呈现出“弱势”,与消费者对其“安全堡垒”的心理预期形成巨大反差,进而引发“不敢买”的担忧,这才是其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面对这场“撞车风波”,乘龙卡车的应对堪称教科书式公关,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首先,快速响应是王道。舆论危机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不能及时止损,负面影响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乘龙卡车从视频曝光到发布声明,速度够快,第一时间表明立场,避免了谣言的进一步发酵。其声明中“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的直接且略带“委屈”的语气,迅速拉近了与卡友和公众的距离,赢得了第一波情感支持。
其次,透明度是生命线。乘龙卡车没有含糊其辞,而是通过“技术核查”迅速给出明确且有力的反驳。他们指出,理想汽车“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如卡车是否改装、卡扣是否固定)、场景环境(测试场地、车速、驾驶状态等)”,并强调“该视频相关测试场景及设备与实际交通情况存在极大差异”。这些“技术核查”的具体发现,直指理想测试的“非标准性”和“与实际交通情况存在极大差异”,例如,商用车驾驶室通常有复杂的锁止机制,正常情况下不会轻易分离;卡车空载与满载的物理特性也截然不同,空载卡车在特定撞击下更容易出现重心偏移和姿态异常。这些细节揭示了理想测试场景的“定制化”和“非典型性”,有效反驳了其“真实场景模拟”的说法,为乘龙卡车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撑,使其声明具有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最后,证据支撑是底气。乘龙卡车后续发布的自身安全技术视频,强调其产品通过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29项商用车安全法规认证,拥有“龙骨驾驶室”等硬核安全设计,进一步夯实了其“安全第一”的品牌形象。这种以国际标准和自身技术实力为支撑的回应,远比空洞的辩解更有力,也更容易重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这场风波也再次提醒我们,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企业营销宣传固然重要,但底线和责任感更不能丢。车企在进行宣传性碰撞测试时,应如何在营销效果与行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误伤友军”?专家建议,未来应建立更明确的行业规范,区分“开发验证”与“市场宣传”的测试边界。所有用于宣传的测试,其场景、车辆状态、具体参数、第三方报告都应强制公开,并引入独立第三方复核机制,确保测试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同时,车企应避免通过贬损竞品来抬高自身,回归产品本身的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共同维护健康、清朗的行业生态。
毕竟,生活不是试验场,安全也不是可以随意“秀”的噱头。当理想i8的A柱在测试中岿然不动时,真正需要挺直的,是整个行业对技术敬畏、对用户负责的脊梁。对此,你又怎么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