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算买纯电车的朋友们,心里可能都挺乱的,感觉这车市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看中的一款车,可能昨天销售还跟你说价格坚挺,今天手机上就弹出新闻,官降了两三万;这边刚下定决心要买,一扭头,发现隔壁品牌的同级车降得更狠,还多送一堆高科技配置。
这种感觉,就好像买的不是几十万的大件,而是菜市场的白菜,一天一个价,而且还是往下跌的价。
很多人都在纳闷,这到底是怎么了?
尤其是看到新闻里说,纯电动车的价格正在“大跳水”,最大降幅甚至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四十五,而挑起这轮降价大梁的,还偏偏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国产品牌,成了所谓的“重灾区”。
这到底是行业出了问题,还是说咱们老百姓终于等来了捡漏的好时候?
这背后的门道,咱们今天得好好聊清楚。
咱们先来看看这股降价风到底有多猛,感受一下现场的“火药味”。
根据一些汽车平台在7月份统计的数据,这次降价可不是送点脚垫、贴个膜的小打小闹,而是真金白银地往下砍价,力度大得让人咋舌。
在降价幅度最大的前十名里,清一色全是我们中国的自主品牌,这个场面确实让人心情复杂。
排在第一位的荣威i6 MAX EV,给出的最大降幅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五。
这是个什么概念?
简单打个比方,一辆原本标价接近20万的车,现在可能11万左右就能开走,价格几乎打了对折,这种力度在以前的汽车市场是难以想象的。
紧跟在后面的也都是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车型,比如蔚来旗下新品牌乐道的首款车L60,车还没正式大规模交付,就直接给出了八万多的优惠,摆明了就是要用价格给品牌打开销路。
还有像一汽红旗的E-QM5,这款在网约车市场很有名气的车,也放下了架子,优惠四万左右,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稳住自己的基本盘。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再往下看,竞争同样激烈。
广汽的昊铂HT和北汽的极狐阿尔法T,降价幅度都超过了百分之二十,相当于直接打了八折。
曾经被看作是新势力代表之一的小鹏P7,也给出了六万五的优惠,希望能重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就连那些市场上卖得正火的热门车,也没能在这场风暴中独善其身。
长安启源A07、吉利银河E8、比亚迪宋PLUS EV这些大家购车时都会重点考虑的车型,也纷纷跟进,降价幅度普遍都在百分之十八到二十之间。
可以说,这场价格战已经从个别车型的促销,演变成了一场覆盖整个行业的全面战争,特别是十万到二十万这个价位区间,更是“卷”得最厉害的地方。
比亚迪的海豚、元系列,广汽的埃安Y,深蓝的S07,奇瑞的iCAR 03等等,这些月销量榜上的常客,也都有一万到两万五不等的降价,幅度基本都在百分之十五上下。
从高端到低端,从新势力到传统大厂,几乎没有一个品牌能够置身事外。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来了:好端端的汽车市场,为什么会突然变得如此“疯狂”?
为什么冲在降价最前线的,偏偏是我们的国产品牌?
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促成的一场行业大变革。
首先,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在去年年底已经完全退出了。
过去好几年,车企生产新能源车能拿到国家的钱,我们老百姓买车也能享受到补贴,这就像一个“保护伞”,让大家的日子都还比较好过。
现在这个“保护伞”没了,车企的成本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与此同时,经过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现在市场的增速也慢了下来,车不像以前那么好卖了。
面对这种情况,车企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价,用更低的价格来刺激消费,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其次,技术进步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现在的智能电动车,越来越像一个大号的智能手机。
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车机智能系统,几乎每隔半年、一年就有一次大的升级换代。
比如比亚迪前段时间发布的第五代混动技术,把油耗和续航能力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让其他品牌的同类技术瞬间就显得落后了。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技术相对老旧的车型如果不赶紧降价清库存,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被市场淘汰。
所以,降价也是为了给技术更新、产品力更强的新车让路,是一种必然的商业策略。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
以前是车少人多,好车甚至要加价排队。
现在,经过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大力发展,中国已经建成了全世界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能非常充足。
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上的车太多了,而买车的人就那么多,大家都在抢同一块蛋糕。
尤其是像比亚迪这样的行业巨头,凭借其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优势,开始主动发起价格战,把旗下车型的价格一再拉低。
当领头羊都开始用“白菜价”卖车的时候,其他品牌如果还端着高价,那消费者肯定就用脚投票了。
这就形成了一种连锁反应,你降我也得降,大家一起降,看谁的成本控制得更好,谁能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活下来。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了:国产车成为降价的“重灾区”,这到底是不是一件坏事?
从短期看,车企的利润肯定会受到影响,日子会很难过。
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站在我们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站在整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恰恰不是什么“灾难”,反而是一件大好事,它证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
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这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过去花十五万,可能只能买到一辆合资品牌的紧凑型轿车,配置还很一般。
现在同样的钱,我们可以买到一辆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科技感十足的国产中大型纯电车。
我们能用更少的钱,享受到更好的产品和技术,这是中国汽车工业进步带给我们的最大红利。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场看似残酷的“内卷”,恰恰是中国品牌实力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是我们在主导这场价格战?
因为我们有这个底气。
我们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最核心的技术,我们拥有全世界超过七成的动力电池产能。
正是因为我们把整个产业链都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才有了别人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才能在降价的同时,还能保证企业的基本运营。
现在真正难受的,反而是那些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它们跟也不是,不跟也不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所以,这并不是我们被动挨打,而是我们在主动出击,用我们最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去重新定义全球汽车市场的规则。
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它会大浪淘沙,淘汰掉那些没有核心技术、只靠模仿和营销的品牌,让真正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只有经过这样一番“血与火”的考验,我们的中国汽车品牌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才能诞生出几个像丰田、大众那样,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汽车巨头。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并非是一个衰败的“重灾区”,而是一个正在淬炼真金、积蓄力量,准备全面走向世界的强大中国汽车产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