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头的曼谷街头,老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眼睛还在不死心地扫视着川流不息的车流。
这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近三十年的老江湖,此刻却像个迷路的孩子。
"儿子,快看!"他突然激动地指着远处,"那辆!那辆国产车!"这已经是他们在泰国三天里发现的第三辆上汽名爵,稀罕程度堪比在沙漠里找绿洲。
老王这次带着儿子走遍港澳和东南亚,原本想给年轻人展示中国汽车的海外风采,没想到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在香港最繁华的尖沙咀,十二个小时里只找到四辆国产车,其中一辆比亚迪汉孤零零地停在丰田车海里,活像个走错片场的演员。澳门的情况稍好,宇通客车满街跑,但私家车市场依然是日系的天下,广汽传祺的MPV在一排丰田阿尔法中间显得格外落寞。
东南亚市场的景象更让老王揪心。曼谷街头每十辆车里至少有七辆是丰田,剩下的被本田、三菱瓜分。越南的情况更绝,满大街跑的都是现代和起亚,偶尔能看见辆福特,中国车?老王在河内转了四天就看见两辆福田轻卡。马来西亚算是和中国关系最铁的东南亚国家,结果路上跑的车几乎和中国品牌不沾边,唯一见到的国产车是辆拉游客的福田风景。
"爸,咱们的车不是全球销量第一吗?怎么在这些地方这么少见?"儿子的问题像把刀子,直接戳中了老王的痛处。2025年1-7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高达45%,出口量达到368万辆。这些光鲜的数据和眼前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王给儿子解释,这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一个内力深厚但招式生疏,一个招式娴熟但内力不足。日系车在东南亚经营了半个多世纪,早就像本地人一样扎根。丰田在泰国就有三个整车厂,年产能近百万辆,4S店比麦当劳还多。中国品牌虽然技术不差,但来得晚,消费者认的还是那个"老字号"。
"知道为什么越南满大街韩国车吗?"老王指着路边一辆现代对儿子说,"这就跟追姑娘一个道理,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中越关系时好时坏,韩国车企却趁机大举进入,现代在越南的工厂年产16万辆,价格比国内还低。中国车不是进不去,是进去了也卖不动。
不过老王并不悲观。他带儿子去看了曼谷新开的比亚迪展厅,里面人头攒动。"看见没,新能源就是咱们的杀手锏。"老王眼睛发亮。比亚迪的电动车比同级别的日系车便宜两三成,续航还更长。泰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电动车占比达到30%,这对中国品牌是个绝佳机会。
回酒店的路上,老王给儿子算了一笔账。日系车在东南亚的成功不是偶然,人家从发动机到螺丝钉都在本地生产,成本压得低,售后跟得上。中国车企要想打开市场,光靠出口不行,得学麦当劳搞本地化。吉利已经在马来西亚建厂,长城汽车收购了泰国罗勇工厂,这都是好兆头。
"知道丰田当年怎么打开美国市场的吗?"老王突然问道。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省油的日本车趁机打入美国,从"廉价货"变成"抢手货",用了整整二十年。中国车现在缺的不是技术,是时间和策略。
夜深了,老王站在酒店窗前望着曼谷的夜景,车流像一条发光的河流。他想起白天在比亚迪店里遇到的那个泰国小伙,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中国电动车,酷!"。或许用不了二十年,东南亚的街头就会是另一番景象。毕竟连越南的路边摊都用上微信支付了,汽车市场的风向,说不定哪天说变就变。
看着熟睡的儿子,老王轻轻叹了口气。这一趟旅行,与其说是他给儿子上课,不如说是市场给他上了一课。中国汽车走出去的路还长着呢,但只要有耐心,肯下功夫,早晚能让东南亚的消费者像认丰田那样认中国品牌。到那时,他一定要再带孙子来,好好指给他看:"瞧,那都是咱们的中国车!"
话说回来,要是让你选,在东南亚市场,中国车企是该先主攻性价比,还是先打造高端形象?这个问题,恐怕连老王这样的老江湖也得琢磨琢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