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的数量涨得挺快,填补了市场的空白。不过,有俄罗斯媒体出了一篇报道,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车嘛,耐用性不过德系的一半,而且还比较容易生锈,整体品质方面跟欧美品牌还差点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俄罗斯媒体联合测试机构曾走访了全国多个地区,对十七个中国汽车品牌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显示,有五个品牌的车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开始出现生锈现象,部件也慢慢老化。跟德系车比起来,明显是差点儿事,寿命基本只能达到对方的一半。
俄罗斯的冬天特别冷,道路上撒盐也挺多,这对汽车的防腐蚀性能提出了挺高的要求。中国一些车型在这方面适应得不太够,用不了多久,发动机的大体寿命就到五到七年左右,而欧美品牌的车能达到十到十五年,耐用性明显更强。
出租车司机反映,中国的车在低温天气里起步挺困难,电子部件也更容易出毛病。国内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消费者平台上关于锈蚀的投诉不少,占了快三成,涉及多款品牌和车型。年检要求挺严格,老车容易被淘汰掉,而中国汽车的平均使用年限在六到八年左右,美国那边则超过十二年。
耐用性测试得结合当地环境来看。俄媒这份报告是按照数据出来的,咱们中国车从二零二二年开始出口到俄罗斯快速上涨,到二零二四年累计超过百万辆。不过,车辆质量适应性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专家分析,俄罗斯车主对车的要求挺高,过去更多用德系车,跟中国车一比,短板就展现出来了。
中国汽车行业起步比晚,发展速度虽然快,但还得慢慢弥补不足。
易生锈的问题,根源在材料和工艺上。有些厂家为了省成本,选用普通钢材,防腐涂层又薄,一遇到盐雾和潮湿环境就吃不消。电泳工艺跟不上,车身防护力度不够,俄罗斯沿海和北方的路况又差,锈蚀的速度挺快。
整体品质比不上欧美品牌,这主要跟发动机的耐久性以及零件的匹配问题有关,在低温环境下老化速度还会加快。市场反应挺直率,俄罗斯车主买中国SUV开五年后,车身出现大片锈斑,而同期的德系车还算过得去。而且维修 costs 也偏高,五六年后车子价值甚至超过新车价,这样一来也影响了口碑。
在国内,沿海地区的用户反映锈蚀问题比较严重,售后方面有时会把责任推到车主使用不当上。政策方面,年检淘汰老旧车辆,也在无形中缩短了车辆的实际使用寿命。欧美品牌普遍采用防腐合金,涂装工艺标准也更高,而国产车在这方面还得多学习借鉴。
2024年中国电动车出口突破两百万辆,其中高价车型的比例有所上升,不过耐用性方面的疑虑还是影响了一部分用户的信心。说实话,这些担忧也不是没道理,中国车从跟在别人后面到并驾齐驱,材料的升级速度确实有点慢。车企也得坦诚点,不能为了压缩成本而牺牲品质。出口方面,适应不同环境才是关键。国内消费者更关心实用性,锈蚀的投诉也促使厂商不断改进。
现在,中国汽车工业正努力弥补短板,像吉利、长城这些品牌,在俄罗斯呆了四五年都没出啥大问题,有的车型还能坚持到十二年。新能源方面,比亚迪、蔚来的碰撞测试表现挺不错,防腐蚀性能也基本接近国际水平。刀片电池技术让比亚迪的电动汽车销量跃居全球第一,小米的SU7采用压铸车身,水平都对标特斯拉。出口的高端车型越来越多,也逐渐打破低品质的印象。而且,用镀锌钢板和注蜡工艺,一汽大众的车型也证明了这方法挺实用。
中国车企不断增加投入,技术升级速度很快,逐步从追求性价比转向以品质为核心。售后服务也在建立长久保障,比如德系车都有十二年的防锈保障,责任落实得挺扎实。
批评就像鞭策,在中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曾经的短板反倒变成了优势。电动车市场迎来逆转,比亚迪ATTO3在欧洲卖得挺火,小米在雪地测试中表现得也很稳。
2024年明显有了提升,品质才是真本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