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MEGA因冷却液问题召回,涉万辆,损失超10亿

夜幕下的上海街头,一辆理想MEGA静静停靠在路边,底盘下忽然泛起一缕白烟。

此刻,似乎只有风知道,下一秒这里会发生什么。

十秒钟后,火舌蹿升,车体被烈焰吞没,剩下的只是焦黑的框架和围观人的惊呼。

假如你是车主,大概率还在为前一天的微信支付账单和明天的堵车烦恼,绝不会料到,来日无多的是你的爱车——而点燃这一幕的原因,只有冷却液的一滴。

理想MEGA因冷却液问题召回,涉万辆,损失超10亿-有驾

像极了悬疑片开头,证据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等着你用放大镜去翻。

如果我是当事人,会不会在最后几秒,下意识想起那年冬天在4S店看冷却液的促销标签?

会不会后悔当初没多问一句“这玩意到底有多重要”?

猜想罢了,没人能提前预演自己的灾难。

只是那天,理想MEGA和它的冷却液,用最昂贵的方式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从来不是越便宜越好。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23日,上海。

理想汽车的一辆售价55.98万元的MEGA,在正常行驶中发生自燃。

底盘冒烟到整车焚毁只用了十秒。

这个速度,比大部分人想象中的电动车起火还要快。

事故发生前4小时,理想的云端预警系统已捕捉到异常,但因缺乏处理经验,未能及时介入。

八天后,理想汽车宣布召回全部该型号车辆——11411辆,覆盖近一年全部销量,预计总成本超10亿元。

这里的推理线索很明确:冷却液漏液——电池控制器等高温部位受影响——短时间剧烈反应,最终自燃。

理想MEGA因冷却液问题召回,涉万辆,损失超10亿-有驾

理想的调查报告未给出绝对因果,但证据链已经足够完整:冷却液作为电动车热管理核心,电导率必须极低,否则一旦泄漏,强电流下的局部短路、触电和过热等风险随时可能“点燃”整车。

相比油车的冷却液,电动车的液体要求更苛刻——电导率低于100μS/cm,材料兼容性也得防腐蚀。

业内工程师的潜规则是:先定冷却液,再开发零件。

一句话,谁没把冷却液当回事,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新闻主角。

理想的做法也很“理想”。

在事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时,选择主动召回,承担全部责任和成本。

不仅更换冷却液,还要更换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单车成本堪比中型车半辆。

再加保修期延长到10年或20万公里,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多少有点壮士断腕的味道。

业内称之为“新势力最贵召回”,我个人偏向于叫它“冷却液的十亿教训”。

理想CEO李想的那句“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比起公关话术,更像是理性的自我救赎。

冷却液的故事,远比你想象得复杂。

传统汽油车,冷却液用一桶,顶多防止发动机高温。

电动车呢?

理想MEGA因冷却液问题召回,涉万辆,损失超10亿-有驾

电池、电机、电控、逆变器,哪个不是发热大户,哪个不怕短路。

这里的冷却液,不仅是“降温”,更是绝缘、安全、防腐三重保障。

乍看之下,一瓶液体换成了十亿赔款,简直荒谬;细看行业标准,却让人后背发凉——电动车冷却液,直到今年10月才有国家标准,此前一直沿用2013年汽油车老标准。

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基础材料科学,长期处在“盲人摸象”的阶段。

车厂们拼续航、拼快充、拼马力,材料工程师只能在实验室里苦熬,祈祷新配方别出乱子。

MEGA首发5C电池,对冷却系统要求极高,为了赶市场进度,技术验证周期被压缩到极限。

如果说这次事故是偶然,我更倾向于相信它是必然——谁都知道,跑个十万几十万公里才能查出隐患,可市场要求你半年交卷。

顺着冷却液的线索继续推理,其实问题还不止于此。

冷却液加注口设计、储液罐材质、电池包防护、传感器校准、云端预警响应——每个环节都是安全链条上的一环。

这次MEGA事件,冷却液先漏,预警有信号,人工未及时干预,又赶上市标准滞后。

每个环节都不是最坏,但累加起来就是一场灾难。

黑色幽默是什么?

理想MEGA因冷却液问题召回,涉万辆,损失超10亿-有驾

是工程师在实验室里加班到凌晨,老板在发布会上讲“安全第一”,最后决定命运的却是市场部的日程表。

自嘲一下,有时候材料科学和KPI的关系,大致等同于“吃得快”和“消化得好”,结果往往不成正比。

专业视角来看,理想汽车的危机处理不能算完美,但在当前行业环境下已属少见。

很多企业会选择拖延、推卸,或者等调查出结果再行动。

理想的选择虽然代价巨大,但至少显示出对用户安全本能的敬畏。

当然,这种敬畏背后也有自保的成分——当“新势力”还在为品牌信用铺路,谁也承担不起一次信任崩塌。

冷静点说,这其实是理性算账的结果:一次召回可能损失十亿,失去用户信任则可能失去整个未来。

谈到消费者和行业,我不想煽情——毕竟,大家买车图个心安。

而车企赌的是未来,赌的是变量里的概率。

在电动化赛道上,每一次事故都是对“快”和“稳”的拷问。

你可以在发布会上讲续航、讲快充、讲智能座舱,但最后决定生死的,仍然是看不到的冷却液、电池防护和材料老化曲线。

这世界没有绝对安全,却有无数隐患藏在细节里。

不是每个工程师都能左右市场节奏,也不是每个用户都懂冷却液的意义。

理想MEGA因冷却液问题召回,涉万辆,损失超10亿-有驾

行业里最扎心的是:“多跑路试、多做周期验证”,说起来容易,做到难于上青天。

没人喜欢慢,但有时候慢才是安全的代名词。

如果你还在担心自己的电动车会不会自燃,其实可以不用太焦虑。

概率很低,但永远不为零。

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在买车时多问几句,多看几眼冷却液的标准和质保条款——这是自保,也是帮厂家找漏洞。

顺便说一句,车企的“零容忍”态度有时只是营销,真正的零容忍其实是用户用脚投票。

咱们这行,常被人问:“电动车到底安不安全?”我只能说,安全永远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你今天觉得安全,是无数工程师、材料学家、调试员夜以继日换来的。

明天呢?

也许又有新的隐患等着被发现。

冷却液烧掉10个亿,烧掉的其实是行业的短板,也是每个人对技术的盲信。

写到这里,不禁想问:汽车的进化究竟该有多快,才能既不牺牲安全,又不落后竞争?

万物竞速,最后输赢可能不在马力、不在续航、不在智能,而在一瓶冷却液的成分和一条代码的响应时间。

你觉得呢?

如果你是车企工程师、产品经理,或者只是一名普通车主,你会在未来的电动化浪潮里,选择相信速度,还是相信安全?

欢迎在评论区讲讲你的选择,也许哪一句就是下一个行业警钟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