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可能有些朋友在刷手机或者看新闻的时候,会看到一个新鲜词儿——“氢能电动车”。
听着就挺高科技的,好像跟咱们平时骑的那些小电驴不是一个路子的。
特别是在东莞、湖北、青岛这些地方,这玩意儿已经不是停留在新闻里了,而是真的跑上了大马路。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犯了嘀咕:这是要干啥?
难道我们天天骑的电动车要过时了?
这氢能车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厂家和资本吹出来的新泡泡?
这事儿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出行,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来龙去脉好好说道说道。
咱们先看看这些氢能车都在哪儿露面了。
这波操作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莞,他们直接把目标对准了外卖小哥。
今年7月份,第一批50辆专门给外卖骑手用的氢能车就正式上路了。
这可不是搞个活动让人看看就完事了,是实打实地用来送餐、赚钱的,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个真正商业化跑起来的场景。
按照计划,到2025年,东莞街头的外卖氢能车要增加到200辆。
而在湖北,动作更大,他们在黄石的一所大学新校区里,一口气投放了500辆氢能共享单车,学生老师都可以扫码骑。
厂家宣传说,这车加一次氢气能跑90公里,最厉害的是,不管夏天热得冒烟还是冬天冷得哆嗦,续航里程都非常稳定。
青岛那边也不落后,先是投了200辆氢能共享电动车,还放出话来,年底准备把数量扩大到五千甚至一万辆。
除了这几个地方,像江苏的盐城、常州,还有四川的成都,也都在悄悄地布局这种氢能共享单车。
听起来阵仗不小,但咱们细品一下就能发现,目前这些车还都属于“试点”性质。
全国所有地方加起来,总共也就投放了两千五百多辆,平均下来每个城市也就一百来辆。
而且这些项目背后,基本都有政府在推动,投放的区域也很有讲究,要么是像大学校园这样的封闭环境,要么是像外卖站点这样能集中管理的地方。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事儿还处在摸索阶段,是在小范围里“试水”,看看效果怎么样,离大规模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
那这氢能车到底好在哪,能让这么多地方愿意花钱去尝试呢?
按照厂家的说法,它的优点确实挺吸引人的。
首先就是环保,它在行驶过程中只排放水,对空气没有任何污染。
这一点比电动车听起来更彻底,因为电动车虽然自己不排尾气,但给它充电的电是怎么来的,生产电池的过程会不会产生污染,这些问题一直都有争议。
其次是补充能源的速度,这一点可以说是完胜电动车。
咱们的电动车,就算用快充桩,最快也得半个多小时才能充个七七八八,要是回家自己充,那得一晚上。
氢能车不一样,换个储氢的瓶子,或者去加氢站加氢,三五分钟就搞定了,跟去加油站加油差不多快。
对于靠时间挣钱的外卖小哥或者物流司机来说,这节省下来的时间可都是真金白银。
再有就是续航和耐寒能力,据说氢能车续航很扎实,尤其是在冬天,咱们都知道电动车的电池一到天冷就掉电特别快,续航里程打个对折都正常。
氢能车就没这个问题,据说零下三十度的低温也能正常工作,这就解决了电动车最大的一个痛点。
听着是不是觉得特别完美,恨不得马上换一辆?
先别急,任何新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氢能车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少,而且个个都很棘手。
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去哪儿加氢?
这就像你买了个最新款的手机,结果发现附近连个信号塔都没有,那再好的功能也用不了。
现在全国的加氢站数量少得可怜,跟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充电桩、充电柜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普通老百姓就算想买一辆自己用,也根本不现实,买回来可能就是个摆设。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试点都选在校园、园区这些地方,因为可以在里面建一个配套的加氢点,统一解决补给问题。
有学生就反映,学校里的氢能共享车虽然好骑,但必须骑到指定的地方去换气瓶,不像普通共享单车那么自由。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钱。
一分钱一分货,高科技自然也意味着高成本。
现在一辆氢能两轮车的制造成本,要比性能差不多的电动车贵上好几千块钱。
不光买着贵,用起来也不便宜。
有外卖平台内部算过一笔账,氢能车的维修保养费用比电动车高出大概20%。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试点项目之所以能运转,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的补贴在支撑。
一旦没有了补贴,高昂的价格和使用成本,普通消费者和商家都很难接受。
一位杭州的快递员大姐就说得很实在,她觉得加氢又麻烦又贵,一个月算下来可能要多花好几百块,还不如现在用的电动车划算。
还有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就是安全。
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虽然厂家一再强调他们使用的低压固态储氢技术非常安全,储氢罐也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但老百姓心里总会有点打鼓。
建设加氢站的安全标准比加油站、充电站都要高得多,审批流程也更复杂,这也是加氢站难以快速普及的一个原因。
目前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比如储氢罐,还有一部分依赖进口,国内的整个产业链还不够成熟,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速度。
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个新来的“氢能车”呢?
它真的会把我们熟悉的电动车淘汰掉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其说是“取代”,不如说是“补充”。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动车和氢能车更可能会是两条并行发展的路线,各自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对于咱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日常上下班、买个菜、接送孩子,每天的行驶距离也就几十公里,现在的电动车完全够用了,而且充电方便,价格也便宜。
所以,个人消费市场的主力,毫无疑问还会是电动车。
而氢能车的优势,决定了它更适合那些对续航、补能速度和全天候工作能力有高要求的特定行业。
比如,长途运输的重型卡车、城市里的公交大巴、还有像外卖配送和快递物流这种高强度的商业运营车辆。
在这些场景下,电动车充电慢、冬天续航差的缺点会被放大,而氢能车快速补能、续航稳定的优点恰好能解决这些痛点。
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现在大力推动氢能试点,其实是在下一盘能源战略的大棋,是为了让我们的能源结构更加多元化,也是在为未来的产业升级提前布局。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现在完全没必要为这件事感到焦虑。
氢能车就像一个还在蹒跚学步的婴儿,虽然潜力巨大,但离真正长大成人、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试点,就是它成长的过程。
这些项目积累的数据,遇到的问题,都会成为未来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的宝贵经验。
咱们可以保持关注,但不用急着掏腰包。
等什么时候技术真正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加氢站也像现在的充电桩一样方便了,到那个时候,再考虑换车也不迟。
眼下,还是踏踏实实地骑好我们的小电驴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