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碰撞测试:三项优秀却A柱弯折,30万级安全到底该看啥?

中保研最新碰撞成绩出炉,问界M7拿了三个G却被骂上热搜?A柱弯折的画面一曝光,车主们坐不住了:这安全评分到底该咋看?一边是官方说的“华为标准”,一边是肉眼可见的变形,买车时的安全承诺,咋就成了让人纠结的选择题?

先把成绩单摊开看。问界M7在车内乘员保护、行人保护、辅助安全这三项,都拿了G级优秀,按说这成绩挺亮眼。可耐撞维修经济性却只得了个M级一般,更扎眼的是25%偏置碰撞里,A柱直接弯折了。您说普通老百姓咋想:这A柱可是保护驾驶舱的关键,弯了心里能踏实吗?

问界M7碰撞测试:三项优秀却A柱弯折,30万级安全到底该看啥?-有驾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三项优秀,为啥A柱问题还闹得这么大?这就得说说中保研的“前科”了。以前它就因为测试标准调整、结果争议,被质疑过权威性。这回问界M7的事儿一出来,老问题又被翻出来——大家开始琢磨,这评分到底能不能信?是不是有些地方没测到点子上?

工程师咋看这事儿?人家说,A柱变形其实是“可控变形吸能设计”,意思是碰撞时让车身按设计好的方式变形,吸收冲击力,保护座舱。清华大学的陈全世教授也提到弹性车身理论,说适当变形是为了保命。可关键在于,变形得有个度啊!行业里有个临界点,侵入量不超过150毫米就算合规,问界M7刚好卡在及格线边上。再看看理想L9,同样的测试,A柱纹丝不动,侵入量几乎为零,这差距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问界M7碰撞测试:三项优秀却A柱弯折,30万级安全到底该看啥?-有驾

材料方面也有讲究。问界M7用的是1500MPa热成型钢,听起来挺厉害,可特斯拉的部分车型用的是1700MPa马氏体钢,强度更高。而且有说法称,问界M7的底盘有东风风光ix7的“遗传基因”,这会不会影响了车身结构设计?消费者不懂多技术,但心里都有杆秤:同样花30万,为啥有的车A柱硬挺,有的就弯了?

拉个表格比比看。同价位的理想L9,A柱无变形,结构评分G,气囊数9个;领克09同样A柱不变形,评分G。再看问界M7,A柱弯折,结构评分A,气囊数8个。数据摆在这儿,差距一目了然。更严格的测试里,56km/h钻卡车测试中,M7的A/B柱断裂,而沃尔沃S60却能顶起货车。这就好比考试,有人拿了及格分,有人拿了满分,还有人在更难的题目里露了底,您说该信谁?

问界M7碰撞测试:三项优秀却A柱弯折,30万级安全到底该看啥?-有驾

华为说要花5亿升级钢材,宣传里提到“潜艇级钢材”,听起来挺牛。可实际效果呢?有分析说,所谓潜艇级钢材的占比只有24.4%,这就让人有点犯嘀咕:宣传和实际投入到底匹配吗?余承东曾说问界M7是“50万内最好SUV”,现在碰撞测试出了问题,消费者心里难免有阴影:我为华为生态买单,是不是就得在安全上打点折扣?

现在不少新势力车企,在智能座舱上砸重金,又是大屏又是语音交互,可在车身刚性研发上却有点“抠门”。华为、小鹏都是例子,智能配置堆得老高,安全投入却没跟上。但消费者早就不是当年的“小白”了,从帕萨特当年的碰撞风波,到现在对问界M7的质疑,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安全不是拿到合规分就行,得经得起真刀真枪的考验,得把乘客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说到底,安全这事儿,不能靠发布会的豪言壮语,得看碰撞时每一毫米的坚守。当车企在成本和安全之间博弈时,别忘了消费者要的很简单:一辆看着靠谱、撞着安全的车。您买车时会把碰撞测试看得多重?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心里的安全标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