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SUV霸主”沦落破产,如何被逼上绝路?

昔日“SUV霸主”沦落破产,如何被逼上绝路?

曾经的“SUV霸主”沦落破产,如何被逼上绝路?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00万辆,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这组数据背后,是一场无声的革命。而在这场革命的废墟上,倒下了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名字——观致汽车

它曾是“中国第一个高端合资品牌”。奇瑞与以色列量子集团的联姻,被寄予厚望。2013年,观致3横空出世。那一年,它的设计惊艳了日内瓦车展。欧洲媒体称它“拥有德系车的严谨与日系车的细腻”。它的车身刚度、安全评级、NVH控制,远超同期自主品牌。它本该是冲向高端的利剑。

但它卖得不好。首年销量仅6967辆。为什么?价格太高。一台观致3,卖到13万以上。消费者问:你是奇瑞?凭什么比合资便宜不了多少?品牌认知的鸿沟,一夜间无法跨越。

昔日“SUV霸主”沦落破产,如何被逼上绝路?-有驾

它试图转型SUV。2016年,观致5 SUV上市。外观更霸气,配置更丰富。可市场反应依旧冷淡。年销量勉强突破2万辆,远低于预期。经销商网络开始收缩。资金链悄然绷紧。

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宝能集团以66.3亿元收购观致51%股权。姚振华高调宣布:“要打造中国版特斯拉。”一时间,工厂扩建、研发加码、营销铺天盖地。人们以为,观致要崛起了。

可宝能的“造车梦”来得快,去得更快。2021年,宝能系资金危机爆发。观致的生产线陆续停工。供应商集体讨债。员工工资拖欠数月。最讽刺的是,宝能曾承诺投入500亿,最终到账不足百亿。梦想,碎在资本的算盘里。

2023年,观致汽车被申请破产清算。法院公告显示,其资产总额约40亿元,负债却高达80亿元。资不抵债,已是定局。那个曾代表中国品牌冲高的名字,最终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我们该如何定义观致的失败?是产品不行?不。它的底盘调校,至今被老车主津津乐道。是技术落后?也不尽然。它很早就布局新能源,只是未能落地。

昔日“SUV霸主”沦落破产,如何被逼上绝路?-有驾

真正的问题,在于战略的摇摆与资本的短视。奇瑞想靠它高端化,却不愿输血到底。量子集团想复制沃尔沃模式,却缺乏耐心。宝能更是把造车当成地产式快进快出的生意。三方都想要“速成”,却没人愿意“深耕”。

再看今天。比亚迪、理想、蔚来,哪个不是熬过至暗时刻?比亚迪在2019年也曾亏损,靠刀片电池翻身。蔚来在2020年差点倒闭,靠合肥政府输血重生。它们都经历过“无人相信”的阶段。但它们坚持了技术路线,守住了品牌初心。

而观致呢?它像一个被频繁转手的孩子。每任“家长”都急于看到成绩,却没人愿意陪它长大。当宝能撤资,它连自我造血的能力都没有。没有核心技术壁垒,没有用户忠诚度,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它输得不冤。

更深层的反思是:中国品牌高端化,究竟靠什么?是砸钱营销?是请明星代言?还是堆砌配置?观致的失败告诉我们,高端品牌的建立,是一场十年以上的长跑。它需要技术沉淀,需要口碑积累,需要对用户的敬畏。

你看理想汽车。李想坚持“精准满足家庭用户需求”。从ONE到L系列,每一款车都在细化场景。它不追求炫技,只解决真实痛点。于是用户愿意为它溢价买单。品牌价值,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

反观观致。它曾有技术,却没讲好故事。它想对标德系,却忽略了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它没有构建用户社区,没有形成品牌文化。当资本撤退,它立刻原形毕露。

昔日“SUV霸主”沦落破产,如何被逼上绝路?-有驾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淘汰赛下半场。月销不足5000台的品牌,生存空间将急剧压缩。那些靠PPT融资、靠补贴续命的企业,终将被淘汰。而真正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长期主义”的践行者。

观致的墓碑上,应该刻下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本可以伟大的品牌。它死于急功近利,死于资本贪婪,死于对汽车工业规律的漠视。

它的故事,不该被遗忘。因为下一个观致,可能正在某个会议室里被孕育。当投资人问“多久能回本”,当高管说“先烧钱抢市场”,我们该想起那个曾经的设计惊艳世界,最终却倒在黎明前的身影。

它提醒我们:造车,不能只靠野心。更需要敬畏。耐心。和时间。

昔日“SUV霸主”沦落破产,如何被逼上绝路?-有驾

时间……从不撒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