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逃离北上广!蹲守鄂尔多斯开卡车,一年狂赚5个亿

当硅谷精英放下代码钻进煤场驾驶室,当自动驾驶卡车不跑高速专跑矿区,当无人技术第一次不靠政府补贴靠拉煤赚钱——这不是科幻片,是鄂尔多斯正在发生的真事。卡尔动力,这家由滴滴前CTO韦峻青带队的海归公司,用三年时间把无人卡车从PPT开进了煤老板的账本:300台车队一年跑2000万公里,单车毛利干到传统卡车的6倍,收入连续三年翻倍,年化超5个亿。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群“煤堆里的极客”,到底把自动驾驶玩成了什么新花样?

海归博士逃离北上广!蹲守鄂尔多斯开卡车,一年狂赚5个亿-有驾
海归博士逃离北上广!蹲守鄂尔多斯开卡车,一年狂赚5个亿-有驾
海归博士逃离北上广!蹲守鄂尔多斯开卡车,一年狂赚5个亿-有驾

第一节:鄂尔多斯,被低估的“无人卡车少林寺”

一提自动驾驶,多数人脑子里冒出来的是:激光雷达转得飞快的特斯拉,或者在深圳科技园里测试的Robotaxi。但卡尔动力偏不,这群人把办公室安在了鄂尔多斯——一个冬天能冻裂手机、夏天煤灰能染黑衬衫的地方。为啥?韦峻青一句话戳破真相:“自动驾驶不是比谁先起跑,是比谁先到收费站。”

鄂尔多斯这地方,表面看是“煤老板聚集地”,骨子里是“无人卡车的少林寺”。全国1/6的煤炭储量在这儿,1/5的产量从这儿运出,光本地就有30万台卡车,全内蒙古加起来170万辆——什么概念?相当于每10个内蒙古司机里,就有1个在拉煤。大宗商品物流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全是点对点的固定路线:煤矿到电厂、煤场到火车站,单程100-300公里,路况复杂但场景固定,简直是为无人卡车量身定做的“练功房”。

早几年,有三家公司在鄂尔多斯PK,卡尔动力靠“混合智能方案”笑到最后。说白了就是“老司机带小弟”:一辆有人类司机的领航车打头,后面跟2-6辆完全无人的卡车,组成车队跑运输。这招够“土”但管用:遇到加塞、过收费站,后车能自己处理;真出问题了,领航车司机停下来“搭把手”。记者跟车体验时,亲眼见后车在没路灯的路上躲牛羊,在没车道线的矿区跟车,比老司机还稳。就靠这招,他们把人力成本砍了83%——煤老板算盘打得噼啪响:以前6个司机干的活,现在1个就够,能不乐意?

第二节:从硅谷到煤场:海归团队的“接地气改造”

卡尔动力的团队,放硅谷也是顶配:CEO韦峻青是卡内基梅隆博士,2012年就创办过自动驾驶公司被收购;规控算法负责人王前,是华为车BU出来的“老炮”;AI研发副总裁王珂,在Zoox搞过传感器融合——标准的“硅谷豪华套餐”。但这群人到了鄂尔多斯,第一件事是学会“说煤老板话”。

韦峻青自己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泡在鄂尔多斯,带着二三十个工程师蹲现场。他们不聊“算力”“算法”,聊“今天拉了多少吨煤”“电厂几点要货”。有次工程师抱怨矿区信号差,韦峻青直接怼回去:“你以为这是硅谷?煤场没5G很正常,想办法用4G把车连起来!”结果团队搞出“强通信车队”:前后车实时传数据,前车“告诉”后车“前面有牛群,慢点”“左边有坑,绕着走”,比对讲机还好用。

最绝的是“必载货”原则。他们的车从不上空跑,哪怕技术测试也要拉着煤——客户不关心你算法多牛,只关心“能不能帮我省钱”。有次车队在暴雨天跑运输,传统卡车都停了,他们的无人车靠着传感器硬开,到了电厂煤场,煤老板拍着韦峻青的肩膀说:“小韦,你这车队比我养的司机还靠谱!”现在卡尔动力的车,客户抢着用,因为“每台车每年能省20万工资,还不用管司机吃饭住宿”。

第三节:不搞“炫技式创新”:无人卡车的“务实主义胜利”

自动驾驶行业有个怪现象:很多公司天天吹“纯无人”“L4”,却连正经货都没拉过。卡尔动力偏不,他们的逻辑是:“先赚钱,再谈理想。”

他们的单车经济模型,现在已经跑通了。在鄂尔多斯固定路线上,对比传统卡车,单车毛利提升3-6倍——什么概念?传统卡车跑一趟赚1000块,他们能赚3000-6000。韦峻青算过账:“1500-2000台车就能盈利,我们现在300台,路还长,但方向对了。”

关键是他们不搞“一刀切”。有人说“领航车模式是过渡,早晚要纯无人”,韦峻青直接摇头:“中国物流场景太复杂,矿区没路灯、牧区有牛羊、收费站人工操作,纯无人短期内不现实。混合模式既能降成本,又能保安全,为啥不做?”就像当年滴滴做网约车,没先搞无人车,而是先解决“打车难”,卡尔动力现在干的,就是自动驾驶版的“解决拉煤难”。

他们甚至深入到车辆研发环节,连电池架构都自己改。传统卡车电池不够用,他们跟宁德时代合作,搞出“矿区专用电池”,续航直接翻倍。运力调度系统更绝:结合煤矿产量和电厂耗量,精准调车,以前司机要等两小时装煤,现在车到了就能装,效率提了一大截。煤老板评价:“这群搞技术的,比我家调度还懂煤。”

第四节:自动驾驶的“收费站革命”:活下来的都是“实在人”

韦峻青有个“收费站理论”:“自动驾驶不是马拉松,是百米冲刺——别管起跑多快,先冲过收费站拿到通行卡才算数。”这话戳破了行业痛点:多少公司死在“PPT阶段”,就是因为没找到“收费站”。

卡尔动力的“收费站”,就是鄂尔多斯的煤炭物流。他们不追求“高大上”的城市道路,专攻“脏苦累”的矿区专线;不依赖政府补贴,靠给客户拉煤收费活下去;不搞“技术炫技”,用最务实的方案解决成本问题。现在他们已经把模式复制到宁夏、甘肃,从拉煤扩展到拉钢铁、拉矿石,客户名单上多了20家企业——不是靠融资烧钱,是靠真金白银的服务赚钱。

这事儿给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提了个醒:技术再牛,不能解决真问题就是“花架子”。鄂尔多斯的煤场里,没有PPT,没有发布会,只有卡车一趟趟拉煤,账本上利润一点点涨。卡尔动力用三年证明: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实验室的电脑里,在煤老板的笑容里,在司机省下来的工资里,在每一公里真实的运输里程里。

结尾:

现在去鄂尔多斯,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幕:一辆挂着“自动驾驶测试”牌子的卡车,后面跟着几辆一模一样的“小弟车”,在煤灰漫天的路上稳稳跑着。车里没人,但驾驶室里的电脑屏幕上,数据在飞速跳动;煤场办公室里,煤老板看着调度系统,盘算着今天又省了多少工资。

这就是卡尔动力的故事:一群海归精英,放下硅谷的光环,钻进中国最“土”的物流场景,用最务实的技术,干成了最赚钱的事。他们证明了:高科技不一定要在北上广深,也能在鄂尔多斯的煤堆里发光;自动驾驶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现在就能帮人省钱的工具。

或许未来某天,当无人卡车跑遍全国,人们会想起2025年的鄂尔多斯——那里不仅有煤炭,还有一群“煤堆里的极客”,用代码和轮胎,悄悄改写了自动驾驶的规则。而规则的核心只有一条:别扯虚的,先解决问题,再谈颠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