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行业数据把我拽回地面。11月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接近18%——官方口径,样本偏少,但趋势看起来挺明确。我坐在车里,手指沿着皮质滑过,指节微热,空调吹出的凉气带着塑料味和纸张潮气。
同事说:这波升级能落地吗?
我答:先看路况和传感器数据。
据传,FSD V14的参数量大约是V13.2.9的十倍,体感是识别更准、路况场景更广。但这只是内部传阅的版本,真正落地还得看城市信号、雾天、施工区、陌生路口等现实场景。巴掌大的屏幕里,算法像堆积的积木,拼起来才有高度。估算不确定,但这轮更新确实在感觉上把反应速度拉直了。
同价位的两款车,实操差别就体现在这一点:A车的自动紧急制动更线性,B车在同样车速下略显迟滞。实际体验里,坡道跟车时,A车更稳,B车需要你多踩几次刹车来校准。价格都差不多,但用起来的信心和可控性就不一样。你会不会在同样价位的车里,优先看这一步的跟车感觉,而不是光看传感器的数据漂亮?
供应链这点小故事,和研发的日历并不冲突,却总让我想起家里买菜。芯片短缺像买菜时缺盐,货源一旦紧张,厂里就得排队、改批次、改供应商。你看,软件更新像做饭,锅里多出一小勺调味料,味道未必立竿见影,但日后回头才知道,少了它,口味差了很多。换句话说,更新不是把表面擦亮,而是改变你每天开车的口感。说到这你突然会想:那我到底要不要等版本再成熟再买车?(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上次路试把笔记夹在方向盘下的小黑本里,里面有一句HW3路况下卡顿的场景记录,并且在边角写着别让测试车拉开太久距离再补救。这让我意识到,技术进步的前提,是把真正的使用场景装进代码里,而不是把场景写在发布会上。另一条更肉眼的细节,是相册里那张试驾照明不足的夜路照片,车身线条在路灯下多出两道微小的阴影,像是提醒我别被更快的算法迷惑,现实里还是要看清楚边界。
临场小计算:若100公里耗电20千瓦时,按0.6元/千瓦时计,成本约12元。油车若6L/100km,7元/升,大约42元/百公里。换算下来,短期看电动更省,但前提是电价相对稳定且充电网密度够,长期耐心差异也会被维护成本放大。这个算式很粗糙,毕竟电价、充电效率和保养成本都在变。
一个销售人员给我的一句只言片语是:这套流程比我们想象的还长,但表面看上去顺。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体验的差距往往来自流程的达成度,而非单次测试的成功。你们会不会也感觉到,越往前走,越像把软件升级和实地维修绑在一起?
我想起另一个场景:同事在午休聊到升级与老车的边界。他叹道:如果厂商放弃老硬件,车主该怎么选?我点头,说这件事不光关心软件,还关心售后、保值、以及万一升级后就成了新车的门槛。这也是为什么我常说,技术更新不是万能药,它需要被价格、性能、维护的现实共同约束。
三处提问分散在文中,你们注意到了吗?
- 当升级带来额外成本,你愿意继续为更好体验买单吗?
- 若厂商逐步淘汰旧硬件,车主该如何抉择,是升级、换车,还是放弃某些功能?
- 三年内,软件迭代真的能把代际差拉小,还是会出现半成品的市场现象?
小情绪偷偷上来:有时我真的嫌麻烦,森林般的版本号像树枝一样长;又有点自嘲,自己这个圈内人,越来越像测试员+消费者的混合体,手里握着笔记和遥控器,决定着车能不能动起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极不起眼的照片:测试车的后视镜里映出路边施工牌,牌上写着前方路面不平,请谨慎驾驶。这段话像提醒:再先进的算法,也需要人类的判断来定界。换句话说,技术进步是慢慢走的,而我们在路上要的是更稳更准的可用性,不是更快但容易踩坑的剧场效果。
你现在的直觉是什么?如果你是车主,遇到越发频繁的版本迭代,你会怎么选?在你看来,这样的升级,到底给你的日常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才算真正落地?(这段留给读者的答案,可能比我的文字更有意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