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智能”蒙蔽!汽车一“犯迷糊”,你敢闭眼吗?

各位朋友,《论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放在眼下这个汽车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再合适不过了。

我用车社,今天就想跟大家伙儿唠唠,这“聪明”的汽车,到底聪明到了什么程度,又在哪些地方,让我们觉得,它或许还没那么“知”。

最近,汽车圈里关于“智能化”的讨论,简直是滔滔不绝,像那滚滚长江,一浪接着一浪。

我呢,本来是安安静静地研究我的发动机、我的变速箱,琢磨着怎么把那些复杂的参数,用大伙儿都能懂的法子讲明白。

可这回,一条关于“智能驾驶”的事件,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好好审视一番。

它不是那种高大上的科技发布会,而是,怎么说呢,有点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既有令人惊叹的可能,也藏着让人忧虑的未知。

咱们先别急着说具体是哪个品牌,哪个车。

这事儿,它触及的,是眼下整个汽车行业,还有咱们每个人出行的方式,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想想,现在的车,早就不只是个简单的代步工具了,它仿佛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学习”和“决策”。

这“智能化”,听着就透着一股子未来感,仿佛咱们一下子就坐进了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可这层“未来感”的外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我先给大家伙儿勾勒一幅画面。

想象一下,你正驾驶着一辆号称“最智能”的座驾,车身线条流畅如水,金属漆面在阳光下闪烁着深邃的光泽,犹如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你正兴冲冲地赶着一场重要的约会,或者是一次期待已久的家庭出游,车内的氛围灯散发出柔和的光晕,营造出舒适惬意的空间。

车子在你前面“神机妙算”地导航,它能感知到前方的车流变化,提前规划出最优路线,甚至能根据你的心情,播放恰到好处的音乐。

你坐在真皮座椅上,手握着触感温润的方向盘,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

别被“智能”蒙蔽!汽车一“犯迷糊”,你敢闭眼吗?-有驾

可就在这惬意的时刻,意外悄然而至。

也许是路边一个突如其来的行人,也许是前方车辆一次突兀的变道,又或者,仅仅是系统内部的一次微小故障,这“聪明”的脑袋,突然就“卡壳”了!

那原本流畅的车身,突然来了一个令人心惊肉跳的急刹车,安全带瞬间收紧,车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你手里提着小心翼翼准备的礼物,车里的孩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吓吓得哇哇大哭,后方的车辆如果跟得稍近,那后果,真是不敢细想。

别被“智能”蒙蔽!汽车一“犯迷糊”,你敢闭眼吗?-有驾

这就是我说的第一个小小的波澜。

这“智能”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不确定性?

当车辆的决策权,越来越多地从驾驶员手中转移到算法和传感器时,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准备?

我用车社,一直强调的是,技术是把双刃剑。

这话,在汽车智能化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想啊,以前的车,发动机再怎么不给力,最多也就是抛锚在路边,打电话叫救援,虽然麻烦,但人身安全基本有保障。

可现在这车,它能将你置于一个更复杂的风险之中。

我最近查阅了不少资料,也跟圈内的朋友们深入交流。

你知道吗?

现在很多所谓的“智能驾驶”系统,很多都还在L2、L3级别。

这代表着什么?

意味着,它依然需要驾驶员的高度参与和严密监控。

它更像是一位“副驾驶”,一个,嗯,有时会因为数据处理的瞬间偏差而犯迷糊的副驾驶。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很多宣传,很多营销,将这些“智能”的功能描绘得如同神迹,让消费者误以为,购买了这辆车,就能彻底解放双手,甚至解放大脑。

于是乎,有些人便在驾驶过程中,开始沉迷于手机,高声谈笑,甚至闭目养神。

这,不等于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拱手让给了那个可能“犯迷糊”的副驾驶吗?

这,不是在冒险是什么?

别被“智能”蒙蔽!汽车一“犯迷糊”,你敢闭眼吗?-有驾

这就是我所触及的第二个层面,一个更深层次的关于“信任”与“责任”的议题。

当汽车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责任,是因此而减轻,还是因此而加重?

我曾在一篇评测中这样描述过一辆新车的内饰:“车内空间宛如一个移动的智能座舱,巨大的悬浮式中控屏如同黑曜石般深邃,触控按键的金属质感细腻,仿佛指尖触碰的是冰凉的宝石。

车内采用了高级真皮座椅,触感柔软细腻,座椅上的缝线工艺精致,每一针每一线都彰显出匠心精神。

氛围灯在夜幕下缓缓流淌,变幻出不同的色彩,营造出一种科技与浪漫交织的氛围。”

然而,我当时也留下了隐忧:“这般炫酷的设计,在实际驾驶中,能否做到盲操作?

那些隐藏在屏幕深处的菜单,会不会在紧急时刻,成为分散注意力的元凶?”

如今看来,那些隐忧,并非空穴来风。

那些设计过于复杂、过度依赖触摸和语音的系统,在实际驾驶中,反而可能成为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的“甜蜜陷阱”。

你为了操作一个简单的功能,可能需要层层点按,甚至需要将视线从前方的道路上移开。

这,与将行车安全置于危险境地,又有何异?

别被“智能”蒙蔽!汽车一“犯迷糊”,你敢闭眼吗?-有驾

在《诗经》中,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句子,用来形容一个人心怀敬畏,小心谨慎。

套用在驾驶上,这是一种时刻保持警惕的精神状态。

可当车辆的“智能”系统,试图将驾驶员从这个“临深渊、履薄冰”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时,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那种必要的审慎?

我再来给大家伙儿聊聊“技术参数”这玩意儿。

以前咱们谈论动力,就看马力、扭矩,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字,能带来直接的感受。

现在呢?

还得看“算力”、“AI大模型”,这些词汇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太抽象了。

它不像你踩下油门,那股澎湃的推背感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我用车社,一直坚持的是,把那些冷冰冰的技术参数,转化为大家能听懂的“大白话”,然后,用咱们的实际驾驶感受去验证它。

比如,这个“智能避障”系统,它到底能识别多大尺寸的障碍物?

在多快的车速下依然有效?

它的反应时间是多久?

这些,才是真正关系到咱们行车安全的关键。

我经常跟我的朋友们说,现在的汽车行业,有点儿像是在“欲速则不达”。

技术的进步,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

有些东西,可能是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科技”而科技,但却没有真正考虑到,咱们普通人,在真实路况下,最需要的是什么。

你想啊,咱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辆车,图的是什么?

图的是安全,是方便,是舒适,是能承载咱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如果这辆车,它“聪明”到让你觉得焦虑,让你时刻提心吊胆,那它,还是你心目中的那辆车吗?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过一位车主的抱怨:“我买这车,就是想让它带我去我想去的地方,结果它自己却像有了主意,时不时跟我说‘前方拥堵,请耐心等待’,我耐心地等了半天,结果它给我导航进了一个死胡同!

我真是想把它拉出去,让它自己去体验一下‘死胡同’的滋味!”

这段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却真实地反映了许多人在面对“失控的智能”时的无奈和 frustration。

这就是我所触及的第三个小波澜,一个更贴近咱们生活,更令人哭笑不得的现实。

这种“智能”的失控,或者说“智能”的误导,带来的不仅仅是行程上的延误,更是对咱们信任的消磨,对咱们情绪的消耗。

我用车社,并非要否定汽车智能化的大方向。

事实上,我也非常期待,未来汽车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体验。

然而,我更希望,这份“智能”,是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上,是建立在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之上,而不是,仅仅为了堆砌概念,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论语》中有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用在汽车智能化上,同样适用。

真正的“智能”,应该体现在“敏于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讷于言”的花哨宣传上。

再来看看那些“车主反馈”。

很多时候,那些关于“智能”的抱怨,比那些溢美之词,更能反映出问题的本质。

比如,有人抱怨说,这个车机系统,动不动就卡顿,或者死机,你急需切换歌曲,它却给你黑屏。

你紧急需要导航,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漫长的更新。

这,不就是一种“反智能”吗?

还有,那些“OTA升级”,听着科技感十足,可有时候,系统升级后,反而出现了新的问题。

这就像给人生病,结果越治越糟糕。

这,不免让人感到困惑和失望。

所以,说到底,这事儿,关键还是一个“度”的问题。

技术的进步,应该是为了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迁就技术。

当“智能”的光环,让我们忘记了汽车最本质的功能——安全出行,当它让我们对方向盘产生了疏离感,甚至产生了不该有的依赖和懈怠,那份“智能”,就得好好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道德经》有云:“大智若愚。”

或许,真正的汽车智能化,就该是这种“大智若愚”的状态——在你需要的时候,它能不动声色地为你解决问题,而不是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喋喋不休地展示它的“聪明”。

我用车社,一直以来,都希望给大家伙儿带来最真实、最贴近生活的汽车解读。

这次这事儿,它确实触及了咱们当下最关心的一个话题:科技,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是更美好的生活,还是更多的困扰?

想想看,你开着车,它能跟你聊天,能帮你规划路线,能自动泊车,这些固然很美好。

但前提是,它得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靠得住。

它不能在你需要它“聪明”的时候掉链子,也不能在你只需要它“简单”的时候,给你添乱。

我总觉得,汽车的“灵魂”,应该永远是开车的这个人。

技术,应该是给开车的人插上翅膀,而不是取代开车的人。

当汽车的“智能”,开始压过驾驶者的判断和掌控的时候,那它,可能就离“危险”不远了。

所以,各位朋友,下次再看到那些关于“智能”的耀眼宣传,不妨多留个心眼。

多问问自己,这份“智能”,对我来说,是福音,还是潜在的风险?

它,真的能让我更安全、更安心地把车开到目的地吗?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科技是服务于人的,别让那些冰冷的代码,模糊了咱们对安全和驾乘乐趣最朴素的追求。

真正的“智能”,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在你需要的时候,它就在那儿,默默地,可靠地。

而不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它却给你来一句:“抱歉,我没听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