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未明,南京工厂的产线上照例还在运转。机器与人工的配合,宛如一组还算顺畅的舞步:焊接、装配、检测、入库。只是,数字不会说谎:车间外的电子看板上, “全年销量75637辆,同比下滑14.69%” 的红色字眼,像某种可见的伤口。比起工位间那随口的“还没下班啊?”、车间头的苦笑,这组数字更像是全场笼罩下的低压气流,它凑近你,提醒着这家合资车企的每个成员:其实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没人愿意做第一个说出答案的人。
如果你是在负责销量统计的岗位,每到年末你就得盘点一遍,“咱今年出库多少?怎么跟上头说?”或许你会像我这样,翻翻公开数据,对比下头条新闻:长安马自达宣称“同比增长8%”,长安汽车母公司数据却白纸黑字标明“同比下滑14.69%”。俩数字,像打了个哑谜,放在一起评一评,不难生出一句黑色幽默的老话:“左手和右手打架,俺也不知道谁赢。”
证据链条就先拉到这儿。你问这家曾经二线合资品牌的“小而美”,如今到底怎么了?其实马自达的下坡路,不是今年才出现。自从一汽马自达被合并后,长安马自达成了唯一在中国市场孤独踽踽的马自达合资企业,犹如跨年聚会上最后一位不愿离场的嘉宾,拖着残存的气氛苦苦周旋。
大家常拿马自达和铃木、三菱做比。铃木撤了,三菱也撤了,曾经“燃油三小”剩下就这么一家“东瀛宝马”,还在寒风里坚持着。只不过,从销量曲线来看,心跳越来越弱。年销从巅峰三十万台滑到如今不到八万台,而且今年大概率只有五万台左右。这点体量,比起长安自家新能源板块的阿维塔、深蓝等,俨然连零头都算不上。
你说,合资是来挣钱的。长安要业绩,马自达要利润,不论从股东还是企业的角度,长安马自达这几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比起拖油瓶都嫌沉重。有人讽刺道,真到了列席年会的时候,最多是给南京当地制造几个就业岗位、撑起点相关产业链,顺便还能为合资企业的合约画个逗号,但在集团利润表上勉强维持“亏损可控”四个字。比起往年的合资盛宴,如今的马自达,连“自助餐那一盘冷菜”都称不上。
新能源转型能否赎回败局?长安马自达也尝试了。借用长安自主技术资源,搞出了EZ-6轿车、EZ-60 SUV——名字倒是新潮,产品却如同“炮灰”一般,刚摆上架,立刻卷入内卷战场。“你有三电,我也有人工智能,他有补贴,咱有个性。”结果还不是被比下去。车市里的激战,专业点说,是“产品力不及预期,用户认知断层”。通俗点讲就是,“大家都在抢座位,马自达进来的时候,椅子早就没了”。
我有个圈内老友,去年他被派去EZ-6上市现场做公关。回来说:“场面是做出来了,人没留下几步。”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的困境,体现在这层。品牌溢价尽失、小众定位彻底边缘化,在中国既无法靠运动操控突围,更赶不上新能源赛道的脚步。马自达的北美定价理想主义,到了中国成了“傲娇小资”,跟法系标致一个样。品牌力在变革潮流面前,最后连情怀都失了温度。
对了,还有今年两家官方数据的分歧。长安马自达官方微博高喊 “同比增长8%”,CX-5涨了一百多码,但产销快报却明明摆着 “同比下滑14.69%”。两份报告,像饭桌上争论豆腐脑甜咸的两位亲戚,都如此义正词严,你只好自己猜哪个“更可信”。媒体问了长安汽车负责人,“去问马自达,他们更清楚。”问了马自达,“我们不方便透露。”这场信息公开大戏,也是几家合资车企的典型症候:一边是体系内的自说自话,一边是对外遮遮掩掩,最后连圈内人都被绕晕。
自嘲一句,如果说“同床异梦”是合资合作的必有阶段,那长安马自达已经快变成“各睡各的,听谁打鼾都烦”。合资的意义,除了能否赚钱,就是要看承担了多少“情怀收割”和“产业搭台”。站在长安角度,自主板块正多点开花,新能源全家桶都摆好了,还需要背上马自达这个“小而美”的石头?站在马自达角度,全球年销早已百万级,中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还留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是为了什么?积累转型经验,还是难舍旧日风光?
或许,大家都在憋个话题,“是不是到了及时止损的节点?”像楼下跟风离场的铃木、三菱,马自达还想再多磨两年?现实就是,这场合资路已成死局,被动维持,主动退出,最后都能解释为“情势所迫”。
不过,总结这些数据和现象时,我不打算下“退与不退”的绝判。毕竟,企业的退场不是纯粹的数学题,还夹杂掣肘、惯性和那点舍不得。新能源起飞、主流自主品牌重新分蛋糕,小众品牌的命运是“自然淘汰”,还是还有一线翻盘的机会?这或许该问:
如果你是长安马自达的高管、技术员、职工,你会建议关停止损,还是试着在新能源赛道再拼一次?小众情怀,在产业洪流面前,到底值不值钱?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