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修车店集体消失!电动车悄悄杀死了一个行业

“变则通,通则久。” 诚然。

记忆里,老街深巷总有那么几间修理铺。

师傅们衣着沾满油污,双手黢黑,动作却异常麻利,扳手、榔头上下翻飞,几个利落的动作,就能让抛锚的汽车重焕活力。

街边修车店集体消失!电动车悄悄杀死了一个行业-有驾

那时,修车这门手艺,可是安身立命的本事,能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生计。

可如今再看,记忆中的景象,是不是已然黯淡?

前些天,我特意绕去过去常去的那条汽修街,令人唏嘘,超过半数的门面紧闭,鲜红的“旺铺招租”字样刺眼。

曾经的喧嚣景象,已被一片死寂取代。

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修车匠,倚靠着锈迹斑驳的卷帘门,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劣质香烟,满脸写着对未来的茫然。

他苦涩地告诉我,如今街上跑的电动车渐多,修车生意每况愈下,恐怕再也撑不下去了。

这绝非个案。

行业报告显示,许多修理厂的业务量正断崖式下滑。

电动车的普及,如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一点点蚕食着传统汽修行业的根基。

试想一下,电动车做一次常规养护需要多少花费?

街边修车店集体消失!电动车悄悄杀死了一个行业-有驾

一年下来或许只需几百元,远低于燃油车动辄上千的花销。

而能量回收系统还能有效延长刹车组件的更换周期,曾经利润可观的变速箱维修,在电动车面前更是直接消失。

这无疑是釜底抽薪,让汽修师傅们措手不及。

转型?

听起来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但其中的艰辛,却远超想象。

维修电动车核心的“三电”系统,并非易事。

先要耗费巨资改造车间,使其达到严苛的防爆标准,再要参加高压电工培训,考取专业资质,最终还要取得生产厂商的官方授权,才能勉强入局。

如此高昂的门槛,将绝大多数小型修理厂挡在了门外。

我曾听说,在寸土寸金的沪上,有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试图自行摸索破解电池管理系统,结果却因触犯相关法规,付出了惨痛代价。

可见,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没有过硬的技术储备和合规意识,想靠维修电动车另谋生路,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位苦苦支撑的老板无奈地感慨,过去常说船小好调头,现在才明白,小船根本无力承担高昂的转型成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时代浪潮吞没。

街边修车店集体消失!电动车悄悄杀死了一个行业-有驾

这番话语,饱含着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这一幕,不禁令人联想起当年胶卷相机被数码技术无情淘汰的历史。

柯达公司率先发明了数码相机,却囿于对传统胶卷业务的依赖,最终被自己创造的技术所反噬。

如今,传统修理厂正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是固守残局,等待末日的来临,还是背水一战,押上全部身家豪赌转型?

坊间流传着一个略带黑色幽默的段子:现在经营汽修厂,就像身处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即使抢到了座位,也无法改变沉船的命运。

虽是戏谑之语,却道出了从业者内心的无助与挣扎。

在这场行业洗牌中,那些规模较小的夫妻店无疑首当其冲。

他们既缺乏大型连锁店的资金实力,又难以获得汽车厂商的有力支持,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我的一位朋友,早年就在城郊经营着一家生意红火的汽修铺。

面对电动车普及的大势,他曾尝试将店铺改造成电动车充电站,却发现那些占据有利位置的,早已被大型充电桩企业瓜分殆尽。

街边修车店集体消失!电动车悄悄杀死了一个行业-有驾

这就像一个靠卖草鞋为生的手艺人,突然遭遇了一个全民穿皮鞋的时代,并非手艺不精,而是市场需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然而,硬币总有另一面。

电动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冲击传统行业的同时,也孕育出诸如电池回收、充电桩运维等新兴职业,为一部分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正如当年电商平台的崛起,虽然冲击了实体零售业,但也催生了庞大的快递物流产业。

如今,一些嗅觉敏锐的人,已经开始转型成为专业的“电池医生”,专门为因磕碰等原因受损的电池组进行精细修复,单次服务收费颇丰。

这再次印证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但永远会为那些勇于变革、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敞开一扇希望之窗。

我的家乡,就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修车匠村”,过去,村民们凭借精湛的汽修手艺,纷纷在城市里扎根落户。

近些年我回乡探亲,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已不再从事老本行,而是纷纷转行成为无人机操控师或智能家居安装工程师。

而那些老一辈的修车师傅,则自发组建团队,承包了各个小区的充电桩维护工作。

他们将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拧紧充电枪头的螺丝上,继续发光发热。

由此可见,在汹涌澎湃的技术变革浪潮中,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职业,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努力提升自身技能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站在这个传统行业迭代升级的关键节点,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如果有一天,高度发达的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普及,甚至连事故维修这个最后的堡垒也被攻破,那么,未来的汽车后市场又将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

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