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驾驶小米汽车一路被语音提醒注意不要疲劳驾驶,结果被系统“误伤”成疲惫状态,外貌歧视算法让人哭笑不得

小米汽车的疲劳驾驶提醒系统,最近成了一出科技笑话。前几天我朋友小刘开着小米车,整整开了三小时,上高速、不停歇。结果车内语音系统就跟报警器似的,断断续续地注意不要疲劳驾驶,重复了大概有5、6次吧。小刘忍不了,直接对着中控大喊:行了,谁没点耐心啊,我老婆都没你这么唠叨!这话一说,我当时都尴尬了——这下好了,车变成了他话唠老婆二号了。

这事儿怪不得人。谁开车不想安心?结果你车上那帮机器一个劲往你脑门上扣瞌睡虫帽子,耳朵听着都起茧子了。细细想想,这背后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疲劳监测摄像头和算法。具体说,是DMS驾驶员监测系统。别人家用的更先进,是3D-ToF的深度相机,小米用的是传统二维摄像头。相当于,你买了一双普通的眼镜,别人家已经带上了夜视仪。

男子驾驶小米汽车一路被语音提醒注意不要疲劳驾驶,结果被系统“误伤”成疲惫状态,外貌歧视算法让人哭笑不得-有驾

我这话一说,可能有人就要说,别老抱怨成本,性能好就行。但你知道,3D-ToF镜头的价格大概是普遍摄像头的两倍以上,单单一个镜头成本就能上升近千块,算上研发费,有些不光是几百万能解决的。厂商跟人谈成本就跟咱们超市买菜似的,一个价钱心理有数,既要质量又想便宜,真没那么简单。难怪小米官方对外宣称性能足够稳定,不建议用户关闭,感觉就像家长唠叨,你不听话,咱就不负责了。

而且这里有个更尴尬的事,说实话让我感慨挺大。网上流出的那个截图里,系统是靠眼睛形状和眨眼频率来判断是否疲劳。问题来了,这套算法议论文笔调里藏着的玄学是,它是基于欧美人脸大样本训练的。也就是说,单眼皮、小眼睛、内双等亚洲特征,常常被视为疑似疲劳标志。就好像用一把尺子量裤长,结果所有亚洲裤子都是不合格一样。

我自己也翻了下之前的笔记,有一段是做供应链访谈时修理工的话:这些传感器可不懂脸型,镜头盯上就报警了。咱们车主小眼睛、戴眼镜的多,误报率特别高。这句话当时没引起太大注意,现在看来真是预言。你说这技术有没有点外貌歧视的味道?有人拿李荣浩开玩笑,说他买了小米车可能被提醒一百遍,听着好笑,但这反映的是一个现实问题——还得不能怪车主长得像。

男子驾驶小米汽车一路被语音提醒注意不要疲劳驾驶,结果被系统“误伤”成疲惫状态,外貌歧视算法让人哭笑不得-有驾

话说回来,科技发展本该包容各种脸型,不是吗?为什么偏偏这项关乎安全的技术反而成了智障助手?是厂商在成本和用户体验之间权衡出了问题。毕竟降低误报率一两个百分点,背后是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大厂小米能不精明吗?利益驱动下,技术妥协成了常态。

我一时忍不住自嘲,这系统让我兴奋点真要是开外貌歧视旅馆的话,估计又得挨骂。我也得承认,这说法稍微有点夸张。毕竟,不是所有带有亚洲特征的车主都被误判,系统还有其他辅助条件。只是那个辅助大概率是基于肤色、环境光强等不透明的参数,用户摸不到头脑。

再提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有次我跟销售聊,销售说:其实这功能更多是让厂家‘放心’,及时提醒用户注意安全,毕竟安全法规压力大。我当时心想,你们厂家心里清楚,这提醒等于是半罐水,确实吓唬人,但也会让人烦。这里面用户的真实体验,没人当回事。

男子驾驶小米汽车一路被语音提醒注意不要疲劳驾驶,结果被系统“误伤”成疲惫状态,外貌歧视算法让人哭笑不得-有驾

这提醒功能的误报率,我个人体感估计大概在20%-30%,样本少,且因个体差异波动挺大。你开个车,不停地被系统催促,估计心理压力会比实际疲劳更大。有车友甚至笑称,都快成专业盯眼服务了,眼睛不眨一次,它都能报警。

这让我反思一点,咱们中国市场的车企,尤其是科技企业,算法训练要不要多点本地化,不能用欧美脸当标配吧?毕竟,不同地域和人种的面部特征差异其实大得很,谁都不希望被机器误判成危险驾驶员。

男子驾驶小米汽车一路被语音提醒注意不要疲劳驾驶,结果被系统“误伤”成疲惫状态,外貌歧视算法让人哭笑不得-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更想问问你们,开车的时候被语音提醒注意疲劳,你是真烦还是觉得有用?如果系统一直误报,是不是会降低对这功能的信任感,反而埋下安全隐患?这功能到底是保护你还是坑你,还有多少是厂商算好的商业博弈?

说了这么多,聊个跑题的:我记得有次和朋友聊起,他买的某合资品牌车,疲劳提醒很少出现。原以为这系统技术差,结果一问销售,才知道他们用的是多模态传感器,而且会采集头部姿态和生理信号,三维判断,比小米那套靠谱多了,误报率估计不到10%。价格高点40多万那种车型能用上,一分钱一分货。

这让我又想起刚才说的成本——咱懂研发和供应链的人知道,像研发费、材料费体感起来贵得吓人,但从长期用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看,或许投入才是省钱。可惜多数厂家还没吃透这门道。

男子驾驶小米汽车一路被语音提醒注意不要疲劳驾驶,结果被系统“误伤”成疲惫状态,外貌歧视算法让人哭笑不得-有驾

最后留个问题:如果你的驾驶辅助系统已经套路满满,且对不起,我们不识别你那种脸,你会怎么做?继续用还是换掉?厂家又该如何兼顾技术精准和成本控制,不让智能辅助成了智能歧视?这事,或许每个车主心里都有答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