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在想,中国车企这两年出海那么猛,尤其是在“智驾”这个事儿上,大家都在拼,是图啥?难道真的是为了给欧洲人也送点高级货,还是说其实背后是中国企业想拿自己的硬科技去全球占个大坑?IAA慕尼黑车展还能看出点端倪,硬是把车展搞成了中国智驾的大型剧场。那股子气势,真挺像《孙子兵法》里说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你要问我怎么看这阵仗,我倒觉得外行看热闹,内行都在看门道,尤其是“油电同智、智驾全球化”这板斧,到底有什么门槛和底气?
先设个问题:为啥“油电同智”这事现在被拎出来讲?不是说电动车才是智驾的好搭子吗?燃油车都快被淘汰了,还鼓捣这些,意义何在?不少人一听说要往油车上装智驾,第一反应就是“搞笑呢,学别人‘追尾’还是‘刹车失灵’?”但反过来说,有多少人目前还是开着油车呢?你回农村老家,县城一带,看那油车的盛况你就知道,新能源再怎么爆棚,油车日子也还过得去。所以你说油车没市场,不是事实,更多只是情绪。
说到市场数据,2024年中国燃油车零售量突破1199万辆,跟新能源一半一半;欧洲31国卖了近1300万辆燃油车,新能源还不到300万。这数字放眼全球,燃油车还是主力。你跟欧洲百年老厂谈电车,他们也很燥,但一落地,油车就是硬需求。所以“油电同智”本质上就是解决一种平等感——不管你开什么车,都能智驾升级,不多不少,按需分配。
不过问题又来了,燃油车为啥上智驾这么费劲?这不是壕门钓鱼执法能解决的事,关键就在国产智驾供应商到底能不能PK掉那些欧美老牌。其实技术层面三座大山:第一,构架难,油车分布式电控,几十个ECU,控制信号像走迷宫;第二,供电难,油车还是12V小电瓶,智驾各种雷达功耗不低,玩两小时闪电侠都拉胯;第三,动力控制难,油车的方向盘、油门都是机械的,信号时延、精度不如电车。
这些不是吹牛就能过关,不是随便“组装机”方案就能插进油车里,最怕的就是升级了半天最后都卡在连接不上、功耗掉包、控制不靠谱。对比电动车那种整合一体化的平台,油车在智驾这块就像城墙上凿洞,能不能过,还得看谁是真正的狠角色。华为和卓驭这俩超级供应商,目前来看确实把油车智驾这难题撸得明明白白,毕竟大众集团那么挑人,也只敢让这俩上终极大考。
那你问,超级供应商到底牛在哪?我给你拆一拆:资源、全栈自研能力、算法实力。资源不用说,中国企业开始拼“科研部队”了,光卓驭一个团队就两千多人,别的公司还融不到这么多钱砸技术。全栈自研是啥?就是所有东西自己做,摄像头到算法全链搞定,降成本还是小意思,主要是在细节处不迷糊。比如卓驭送给大众的新揽境,就是惯导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别家还在焊雷达、堆传感器,卓驭已经拿到大众的底层协议,直接对接供应链,磨合半年,提速一倍。
最狠的其实还得是算法能力。这年头,谁都在喊“AI智驾”,可你上油车得用端到端大模型,还能解释为啥偏向左、为啥急刹,关键要“拟人驾驶”。搞不好还真能让油车像老司机一样聪明。不扯虚的,卓驭上车之前,模型调了十万公里,光“非线性控制”就把大众技术总监绕进去了三圈——就是让油车智驾也有电车那种平顺。你说这拼的是整体技术力还是某个产品经理的点子?
再说说全球化这块,现在大家喜欢凑热闹,哇塞,中国智驾出海了,德国、法国、荷兰开花。其实全球化更多是给本地化和标准化一个机会。本地化就是你要懂欧洲的道路、法律、用户驾驶习惯,不能拿国内那套强塞,德国车企喜欢“内部标准高于法规”,安全要求高得离谱,像卓驭这种能一口气拿到A-SPICE CL2行业认证的,说明早被大众“虐”过一轮流程。咱中国车企以前就怕审核痛苦,现在能通关就是底气。
你琢磨琢磨,“油电同智”其实是给自己造全球化的超级入口。这事不是谁都能干,别的小公司就是沾沾自喜一波试点,主要的路线还得靠头部玩家。以卓驭为例,从2019年跟大众合作,六年如一日就搞高速NOA,不带偷懒。另外,德语文件光翻译都得整个“人工翻译小队”,别人以为是傻功夫,其实这是自研团队的底气。有标准、有供应链,欧洲车企才敢让你落地。
要我说,“全国化”其实是一场新的产业互联网战争,谁能建标准谁就是分发者。卓驭这种打法,看起来不闹腾,实际上是一步棋十步后。“让智能驾驶惠及每一个人”,听着像口号,但真要做到油车电车都平权,才是产业革命。所以你问我这轮争霸赛的意义,绝不只是卖几台试验车,更是一场技术标准的争夺,谁能在油车智驾定点、全球认证、标准流程都吃得透,谁才是真的进了全球链条。
最后让我站在门口再抛一砸,“油车和买油车的人,都是老古董”这种说法,其实是看不到“智驾平权”的野心,也理解不了全球化的大棋。等你哪天在德国看到一辆大众新揽境踩油门还能自己智驾,你就明白中国企业的倔劲和骨气。倔不是坏事,坚持才能撑到底。市场和技术,永远给坚持的人开绿灯。未来谁能在油电同智和智驾全球化里笑到最后?先看谁能真正“全球化本地化”,谁能做出“标准”,剩下的事,交给时间和市场。
就像“风、林、火、山”,有些企业跑得快,有些企业铺得稳,有些拼技术爆发力,有些就是能像山一样不动摇。这场智驾世界大战,中国企业已经在门口了,至于谁能攻城拔寨,市场会告诉我们答案。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