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风格1000字重组版】
前两年,大洋彼岸的新能源汽车搞得如火如荼,全球汽车巨头一个接一个宣布“全面电动化”,一副燃油车剩饭不够吃、电动车才是真正的蒸羊羔马奶酒的样子。可什么风口都吹不了多久,这不,最近这帮巨头们一个个又开始集体反水:刚喊着ALL IN电动车,现在腆着脸又说“发动机是我们的根”。听起来不像是产业革命,倒有点像段子手大赛。
咱们先来听听行业大佬怎么说。宝马的发动机王大总管克劳斯·冯·毛奇,前段时间干脆了当地说:“内燃机是我们现金流的顶梁柱。”奔驰更有意思——2021年刚立下军令状:“2030年实现主要市场全面电动化!”转眼2024年,口风一变,不卖关子,推迟了电动车销售占比目标,还宣布未来10年内燃机车还会升级。你说这算不算食言?也不能怪他们,毕竟市场风向这东西,比北方冬天的风还飘忽。
那么,汽车巨头为啥突然集体开倒车?这是要给电动车刹车烟还是脑子进了油?其实,这事儿你细品,和我们经常吃饭先看菜价一个道理:行情好的时候,谁都敢拍胸脯上炕,一看到风险马上夹紧裤腰带。原先新能源汽车能火,仨字:政策热。中国、欧洲重奖补贴,摇号容易,限号不管。加上技术是真的提升快,续航进步、成本下来了,用户一看,买电车也不心虚了。大鳄们本来是看着肉香——以为换个电池就能收割新市场,还能“洗白”过往排放超标的黑历史,岂不美哉?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骨感。头铁ALL IN的企业进去了才发现,电动车这水太深,不会狗刨容易呛到。新玩家特斯拉理想把传统汽车厂挤得没脾气,人家技术新、思路新,年轻用户买账。老巨头们嘴里喊着电动化,身体却跟不上,推新车没力气,技术也半瓶子晃荡。最要命的,是市场说翻脸就翻脸。油车彻底不做,结果呢?利润断流,研发资金一时跟不上。你以为割舍油车只会伤及面子,实际上直接影响到钱袋子——这买卖太拼,谁敢一头扎进去死磕?于是,稳字当头成了新共识。像厨房里炒菜一样,不能一直ALL IN尖椒肉丝,还得先把老坛酸菜安顿好,钱袋子有了着落才能徐徐图之,慢慢琢磨新能源怎么转型。
关键第三点:电动车不是谁都能玩的竞技场。别看未来很美,“风口上的猪会飞”,但不小心掉下来的也没少见。投入大、风险高,还得考虑电池、供应链、安全、售后……哪个环节掉链子,品牌立刻成段子。传统车企真要一刀切油车,那可不是切肉,而是自断臂膀。资金流断了,想继续研发电动车没戏;相反,如果还能靠油车赚点奶粉钱,给新能源搞研发当粮草,才是聪明活法。这招不丢人,反倒是活得长久的秘诀。在科技创新这条长路上,绝不能搞“孤注一掷”,更像打麻将,留条后手做底牌,谁最后笑还真不好说。
回过头来看,汽车巨头“反水”,不过是换了波浪的划法。这不是要抛弃新能源,而是学会了风险共存。现实比口号复杂,哪有谁真能说扔就扔?燃油车现在还是现金奶牛,拿来养活大部队,顺带喂点电动车长大。资源要精打细算,不能头脑发热一股脑倾倒。管理层算得比你我还清楚,发展要慢慢炖,既要守好油车这道后门,也不能落下新能源的正道。守得住现金流,砸得起研发钱,市场起风还能顶得住,这才有资格谈什么“企业可持续转型”。
所以说,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要不要all in电动车,而是如何赢得未来不确定性下的主动:左手油车抵风险,右手电动车抢机会。这点抗脆弱的本事,才是真蓝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会点见风使舵,连桥头都摸不到。对于巨头来说,路总要自己走,钱总要自己挣,“电动车大跃进”不过是一场短暂的青春梦,成年人的世界只有“稳”和“变”——这或许才是汽车行业下盘棋的真相。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