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奥迪Q4轿跑电动SUV即将上市,颜值科技同步升级但续航未知是否值得等待成为消费者关注焦点
最近奥迪这款新款Q4 Sportback e-tron的谍照一出来,不少准备入手豪华电动轿跑SUV的朋友都坐不住了。作为中期改款车型,它预计今年下半年就发布,到底值不值得等?咱们从消费者的角度唠唠实在的。
先看颜值,虽然裹着伪装,但奥迪家族那股劲儿一点没丢。六边形的封闭式格栅搭配分体式大灯,日行灯比现款更锋利,老远一看就知道是灯厂出品。下面贯穿的蜂窝包围特别提气,开在路上辨识度绝对拉满。这性能范儿,街头巷尾分分钟认得出是奥迪家族。侧面溜背造型还是那么性感,配上熏黑轮毂和隆起的轮眉,运动感直接溢出屏幕。
我在车展上看过一辆实车,灯光下轮廓线条很贴合年轻人的审美。尤其是那种大轮毂,轮胎宽得能直接当跑车用胎用,感觉挺有冲劲。对,比我想象的要激动——不过要说现在市场上同价位,比如宝马iX1 M运动版、Merida的电动SUV,你会发现奥迪的线条还算稳重不落俗套。这点让我觉得,设计上它赢在了极简科技感。
车尾利用贯穿式尾灯和小尾翼,让后背看起来比较修长。再配上那个像战斗机尾唇的扩散器,总觉得有点年轻、狂野的味道。要不是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车光滑的车身,肯定以为奔驰AMG或者RM Sport的改装版。事实上这种运动范儿也是很多年轻消费者偏爱的,尤其喜欢那种看得见的动力感。有多少人会用它来真正飚车?我觉得可能还得看后续的性能调校。
坐进去呢,感觉科技感比去年还升级了。曲面双联屏—老生常谈,但是真的能让人觉得座舱有趣。我猜副驾可能还会配个屏,像你和我,永远在车机上折腾的小伙伴们,肯定会觉得新鲜。我还发现,电子换挡杆用料和设计似乎也变得更高级,不像以前手感塑料味那么显眼。用料确实比去年更讲究,布局也更合理,物理按键少了点,手感调节主要靠触控或滑动。
话说回来,屏幕大就一定好用?我倒觉得用着顺手才是王道。别被沃尔沃的高清屏幕迷惑,实际体验太软、反应慢,那也是浪费。
动力肯定是不变:一个150kW的单电机,0到百公里在8.8秒;另一个双电机版本,230kW,能跑到6.8秒破百。这个数据对我来说,够用但不惊艳。毕竟在城市里,够快就行了。高速超车?也不是个问题。尤其是这两年,续航才是真正的硬伤。
关于续航,官方还没给出精确数据,我估计不会低于现款的410公里(估算,真不好说)。但我倒猜测新车可能会朝600公里留一手,就像奥迪e-tron Sportback那样,毕竟市场上特斯拉Model Y、宝马iX3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如果真的能上600,奥迪这次就可以在续航这块刚一刚,说不定还能拉开一点与对手的距离。
这让我想到,四驱版本也在酝酿中。大刹车盘、给性能版预留的接口,难不成是为了性能车?我还记得一个修理工跟我说过:奥迪的隔热、散热和电池布局,跟生活中的苹果烤面包机差不多,材料和工艺决定了一部车能跑多远。 — 真没细想过这个比喻,但也挺形象。
说到价格,实在难猜。奥迪向来有点调皮,中高端价格可以随时变个总价,从六十到九十万,跨度很大。假设续航能跟更敢拼的大厂对齐,价格能不能合理?这是个问题。对比特斯拉、宝马,奥迪的颜值+品牌一定能赢一局,但用料和续航,还是要打折扣。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要不要等?等到官方详细公布配置、实车试驾、价格,再综合考虑。毕竟真要买,不能只看颜值、科技,要看用车体验,更要看未来的保值率。你觉得,一辆电动车首要看续航还是颜值?我其实一直觉得,能跑多远才是真死穴。
我还想到一点,小细节:经销商那位朋友说,现款Q4的车型,日常百公里维护成本不高,油车的价格转化成电费,每百公里大概是2到3块钱(他的估算,没算错的话)。但一辆车能熬几百上千万的价格,也不全看燃油消耗。像我这站在普通消费者立场,续航、充电便利比什么都重要。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考虑,未来如果真买了这车,可能会多考虑选择家用充电桩,毕竟,充电桩数量多了,车用起来也方便。听说,现在市面上大概有估算,按每充满一次电大约80元电费,跑满400公里左右。算下来,如果续航到600公里,百公里电费大概变成12元(确认还得多算一算),其实也还可以接受。
想问问你们:如果是你,你会等这款车上市后去试驾再决定吗?还是觉得奥迪品牌够稳,直接入手?我倒觉得,两种心态都能理解,毕竟大部分人买车不是试试成不成,而是关心它是不是合心意。
这样想想,未来一段时间,市场上这级别的电动轿跑SUV会出现不少新车型。每次一碰到这些,我都觉得:是谁先把续航搞上600公里,谁就有可能赢得下一轮消费者的心。你说,说不定还得是那个科技拼命的品牌?当然啦,价格也是一切的关键。
可能过几天官方公布细节,大家都能更清楚了。等着看,毕竟喜欢的车,总要还得跑起来舒服才算完美。
你怎么想?续航值不值得等待?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