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款新大洲本田NS150XC的消息时,心里有点五味杂陈。实际上,哪怕不是我每天盯着车型参数,也能感觉到,这次的定价真是有点飘远了。19980到21280元的宣传价挺吓人——比去年买的一台合资1.5L家庭车还贵一些。是不是有点不合理?我亲自看了一眼销量预期,大概也就是个估算(样本少):市场上,几乎没有一台250cc的标准踏板售价能破两万。国内一些品牌的GT版本,价格还能到2万出头,但那也是排除最高端配置或者特调版。NS150XC这个价位,给我一种搞错了的感觉。
我曾经跟卖车的小哥小李说:你们老板在想啥?这车贵成这样,谁会买?他苦笑:要让自己品牌站得住脚,得搞点差异化对不对?再说,订单都排满了,哪管贵点。我懂他那点压力,但我心里还是在想:这价格,离咱们普罗大众太远了点。试想一下吧,普通的国产250cc踏板,不管是直线性还是动力调校,连着花得少点,都比这个便宜两三千,甚至更多。
站在供应链和研发角度,想象一下就像做一份高端意面。用资金做料,用研发刀工,走高端路线,成本当然就会上升。我怎么觉得,这款NS150XC的外壳,好像拼凑着就是个仿形而已,线条也没那么流畅,像工厂里拼装出来的拼盘,没有本田原厂那个A+级的视觉感。可能我猜想:他们是不是用一些国产件,想着用高价压赢市场?但我觉得,用户更在意的是用得舒服、看得顺眼。好在配置还算厚道:ABS、TCS、KYB减震啥的,这些配件成本其实不高,配上自动大灯、胎压监测,我估算这部分加起来能多花个3000块左右。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那里记着新车投放早期,价格常常偏高,后来靠优惠和降价稳定——但我反思了下,难道这次他们就打算真刀真枪库存压一压?还是想给出个高端形象,把价格变成品牌象征?
我在市场上就像那挑剔的消费者——心里在考虑:买这个价格的踏板车,可以考虑什么?我听我一个朋友,经销商说:小伙子,要买就得在价格上谈,别傻不呆板。这让我想到,市场上,买一台像样的国产250,就像买一部合资SUV,价格差不多。这个贵字,跟腰包底线碰撞,总会留下点疑问。
你觉得,付出那么多,车子真能值这个价?我心头的疑问其实挺难回答的。再者,这个外观,虽然仿照了ADV150的设计,但那水准就差那么两三档。设计上不够灵动,反而有点老气横秋,怎么说呢?没有那股年轻、运动的感觉,还不如原厂那个锐利点。
我曾经一度还在想:要是能把轴距拉长一点点,装个11升以上的油箱,骑个远途还不怕油跑光,是不是会更有吸引力?不用说,油箱大点,续航和便利都会提升不少。这块大概几何?我估算——调节下来,油耗按42毫升/百公里计算,按3.5升每小时耗油,续航大概可以跑80多公里左右。这不算特别厉害,但比起原厂的9升,加长点还能多跑点,或许能赚个实用的点。
价格的事情就挺尴尬。一位同行的小哥说:买踏板车,就像买SUV,你得先掂量掂量,得考虑后续养护、维修。前者我同意。但我一直觉得,贵的东西不一定纯粹是性能优越,多半带点情感价值或者品牌溢价。这次,NS150XC厚颜无耻地摆出了这个高价的姿态,会不会回头发现,市场其实已经慢慢变得更理性?有人心里会想:这车再便宜点,我也不买。
其实我一直没细想过,是不是厂家在玩一场假性高端游戏:先把价格标得高,让那部分敢尝试的人买单,之后再压价发促销,把利润抬上去?或者,像个价格乐队似的,先由高到低慢慢走,形成一个心里预期差?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买一台踏板车,就是那瞬间的便利与风趣,但预算压得低点,生活也更踏实点。
你说,这车买来究竟值不值?还是真的看颜值就行?面对这样一个贵得离谱的价格标签,心里会有点偏向算了,宁愿多花点钱买个更实用的。但假设162的,今年油费每公里还能算个0.5元,百公里成本大约得50块,算算一年跑个15000公里,油费就是7500元——这是不是也算隐性成本之一?这样的心理账算完,你会觉得,这价格还合理吗?
说到这里,也不知道哪个更重要:是配件的用料?还是那点形似神似的外观?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厂商会偏偏冲到这个价位。也许,是我太偏向理性分析,但我相信,很多普通消费者要的,还是实用性匹配价格。反正我还在犹豫,买还是不买,心里总会想:难不成,将来会出现降价幅度超过20%的那一天?
这车的未来走势像不像那满仓出击的股市?(这段先按下不表)也还是得看市场反应啦。如果说,只看外观,实在难以打动我;但去年那个兄弟说:买踏板车,最怕的就是贵死了还不实用。你会觉得,这个格局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我还真没有答案。只希望,能有一台车,既不贵得让你抠门,又能看得过去。
想到那一句:满街都是高价货,你还会愿意掏钱吗?如果这台NS150XC能降点价,加长一点轴距,有个大油箱,或许还能多点吸引力。唯一的细节让我暂时把犹豫放一边:夜晚亮起的车灯,微微泛出黄光,像一只迷路的猫头鹰,在街角等待。你的选择,会不会也是这样,等着一个更合适的时机出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