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10时44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故让小米汽车陷入舆论漩涡——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上撞向护栏后起火,车内三名年轻女大学生不幸遇难。
事故时间线
根据小米公司的官方通报,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行驶速度高达116公里/小时。
在22:28:17系统曾发出轻度分心报警提示,22:36:48时系统发出脱手预警。关键的三秒钟发生在22:44:24至22:44:26:系统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并发出风险提示开始减速,一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左转方向盘22度并制动,又在下一秒右转方向盘1度并增加制动力度,同时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碰撞前时速约97公里/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从系统发出风险提示要求驾驶员接管到发生碰撞,仅有两秒钟时间。这一时间窗口之短,低于美国SAE建议的L2级系统需预留3-5秒反应时间的行业安全基准。
电子锁的"双刃剑"
这起事故中,有网友质疑受害者无法打开车门逃生。实际上,这一问题并非小米独有,而是现代汽车电子锁设计的普遍现象。可能目前市面上跑的90%以上的车,都有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
从技术角度看,现代汽车门锁系统为了防盗考虑,在未通电情况下默认处于锁止状态。正常情况下,碰撞后车辆会通过小电瓶供电,发送信号自动解锁车门。然而,若碰撞导致小电瓶损坏或线束断裂,电子锁将无法解锁,此时只能通过隐藏的机械锁应急开门。
电动车起火
事故中另一个争议焦点是车辆碰撞后起火。根据现行的《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38031-2020国家标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的逃生时间"。
从维护小米形象的角度看,在高速97公里的剧烈撞击下,电池起火在物理上难以完全避免。这一速度远超国标测试的56公里/小时标准,如电池起火是因超高速撞击导致,小米的责任可能会有所减轻。
虽然之前小米曾因"电池倒置设计导致火是朝下喷"而赢得口碑,但这次事故严重程度和伤亡人数,使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安全设计是否足够。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
小米SU7装备的NOA系统属于L2级辅助驾驶。根据国标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L2级系统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驾驶环境。从技术合规角度看,小米的系统确实在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了提示并减速,符合L2级辅助驾驶的风险提示义务。
然而,仅提前一秒要求驾驶员接管车辆,是否合理?高速116公里时速下,一秒钟已经前进超过30米。对于高速路上的施工改道场景,良好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应当给予更充分的预警时间,或者具备更强的主动纠偏能力。
驾驶员责任:警惕技术依赖心理
从法律角度看,L2级辅助驾驶明确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环境。系统在事故发生前已发出分心报警和脱手预警,表明驾驶员可能存在长期分心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规定的"驾驶员应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义务。
此外,车速高达116公里/小时,可能超过了道路限速。若实际驾驶者未经过NOA功能培训,且在高速路段施工区域未及时减速,那么驾驶员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不过,我们也应该理解,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可能导致一种危险的"技术依赖心理"。当突发情况出现时,即使经验丰富的司机也可能手忙脚乱,何况是年轻的驾驶者。
小米的危机应对
事故发生后,小米公司在30分钟内联系到车主并调配救援,符合应急响应流程。48小时内提交了完整数据,也符合《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通知》的要求。然而,直到舆论发酵后才发布详细声明,且未提及车辆起火和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
从危机公关角度看,小米的做法有其合理性。小米可能在等待警方调查结果和内部分析后,才能给出更全面的解释。不过,这种"沉默"也可以解读为逃避责任。有评论认为,如果不是舆论压力,小米可能不会主动公开这些细节。尤其是在三条年轻生命逝去的严重事故面前,公司的"谨慎"可能被视为对生命的不够重视。
行业反思
这起事故敲响了整个行业的警钟。技术的齿轮从未脱离人的掌心,规则的天平能否称量生命的尊严?一方面,我们需要更严格的安全冗余设计,如在门锁旁边额外加一个小电容,确保即使小电瓶损坏也能发出解锁信号;或者改进辅助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预留更充分的反应时间。
另一方面,用户教育和培训同样重要。车企应在交付时详细介绍紧急情况下的逃生知识,而不是仅关注炫酷的智能功能。驾驶员也应保持对技术的理性认知,不过度依赖辅助系统。如今,随着2024年发布的三项智能网联汽车强制性国标将在2026年正式实施,行业标准将更加严格。但标准的提高不应仅限于技术参数,还应包括对人的关怀。
当我们在冷峻的技术指标和法律条款之外,是否能找到那些未被量化的"灰色地带"?预警延迟的两秒里,藏着多少系统逻辑的傲慢?车门解锁的十秒间,漏过几重生命逃生的可能?愿逝者安息,更愿生者清醒。在代码与钢铁铸就的公路尽头,唯有对生命的谦卑,才是技术永不偏航的指南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