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为电车超长续航买单,却忽略了真正的使用需求

门店的灯光打在崭新的电车外壳上,销售员的手指狠狠敲着电池包,仿佛在进行一场仪式。“700 公里,比你原来那台多 200,出去自驾不怕没电。”三年前,我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多花了 3 万,把半新不旧的 500 公里电车,换成了续航更长的旗舰款。那一刻,我觉得我的焦虑都跟着电量涨了 40%,怎么说也得有点安全感。本以为自己做了道数学题,实际只是被营销算计了一把 —— 纠结续航这事,算计来算计去,最后算我自己。

如果你也是在电车续航数字前犯过难,想过是不是“越多越好”,不如先问问自己:你真有那么多“跑得远”的场景吗?又或者,是不是其实一年的 365 天,大多数都过得毫无戏剧性,和电量焦虑完全不搭边?

一盒牙签每天省着用也用不完,但你还是会在盒子里多塞两根。我的这 700 公里电车,配备的是车主过度安全感。五年来的充电记录扒出来,一年真用到 600 公里以上的次数,五根手指就数完了。平时通勤 50 公里,偶尔去趟超市、陪孩子兜一圈公园,80 公里算顶天——按 80% 的电量充满,560 公里能跑十几天。原来的 500 公里车,也能跑八九天。区别?一年里多充两次电,每次 15 分钟。多出来的 200 公里续航,就像家里那台烤箱,用来“以备不时之需”,实际“未时从未需”。

长途呢?“长途焦虑”往往是商家用来吓唬你的。认认真真修炼数据,我发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很扎心——90% 的用户,单次自驾不超过 300 公里。国庆回老家,全程 280 公里,我的 700 公里车电池还有半仓油(呃,电);朋友的 500 公里车,也就用掉三分之二。当时还在想,如果是 500 公里续航,剩 120 公里,难不成还要下车推着走?结果当然是什么都不用。

偶尔一次需要更多——比如赶去邻省暴走山路,全程 350 公里,除了自己心里暗爽一把“看我不慌”,其实如果中途在服务区充 20 分钟,也足够翻山越岭。更何况厂家的续航指标向来“虚胖”:实际市区续航最多达标 85%,高速更只剩 70%。700 公里续航,实际高速能用也就是 490 公里;500 公里车只能用 350 公里——多出来的那一段,只是车主多喝两杯咖啡的时间。

厂商最爱干的事,是把“偶尔需要”包成“每天焦虑”,让所有人都支付“安心税”。多花的 3 万块,可以给我加 60 箱油、或者充 1000 次电,但在电池里,只换来一个“每年用不到十次”的数字。

中国消费者为电车超长续航买单,却忽略了真正的使用需求-有驾

迁就长续航带来的副作用,却是天天都得吞下去的。电池更大,车自然更沉,我的 700 公里车比 500 公里版本重了整整 220 公斤。专业报告说,每增重 100 公斤,百公里电耗涨 0.8-1.2 度;我的车和原来的相比,一年跑下来多花了 1350 元电费,10 年多掏 1 万多块。更有意思的是,操控体验直接从“快走如风”,变成了“健步如牛”,大车身左拐右移都得提前打好算盘,和地库里的胖子抢车位失败率飙升。

保养呢?轮胎因为更重,磨得快,3 万公里就得换一次;500 公里的小车,则可以撑到 4 万公里——10 万公里下来,多掏至少 2000 元。有时候我怀疑,这些表面说是“更稳更安全”的配置,其实是给小型修理厂默默发红包。

中国消费者为电车超长续航买单,却忽略了真正的使用需求-有驾
中国消费者为电车超长续航买单,却忽略了真正的使用需求-有驾

更别提电池衰减带来的“续航缩水”。电池技术再怎么进步,衰减比例还是公平公正公开。我的 700 公里车,10 万公里后只剩 595 公里,和朋友的 500 公里车一块儿“掉了价”,都缩水 15%。当初多花的 3 万,换来的“数字冗余”,现在成了周期性自嘲。电池衰减按比例扣分,你开 1000 公里续航的车,十年后也只能跑 800 公里,比开 400 公里的只剩 320 公里,差距仍旧原地固化,厂家不会告诉你“长续航的掉得也快,只不过更贵也更重”。

有人问,长续航车充电会不会快一点?这基本是个“儿童谜语”。电池容量大就意味着补电时间长——我这 700 公里车从 30% 充到 80%,要等 55 分钟;朋友的 500 公里车同样比例,40 分钟就搞定。我去年国庆在服务区,排队充电等了 20 分钟,再加上55分钟充电,等我风风火火启程,朋友已经抵达下一个小镇喝牛奶去了。超长续航变成了“超长等待”,这段时间只想自嘲一句:“买电车像买衣服,追求尺寸大,实际只多了几分钟的自我欣赏。”

说到底,超长续航更多是一场心理安慰剂,很难成为现实中的刚需。更何况,如今高速超充站已经全覆盖,城市和服务区基本隔三岔五就有补电点。去年平均排队最长 15 分钟,剩下的时间都是应季水果的广告。至于以前那些“怕排队充电不上”的焦虑,早就赔进了多花的购车款里。真要算账,是不是多出来的钱值得,恐怕连负责任的销售都要眨眨眼睛。

电车选续航其实就是买个适合自己的鞋码。码数买太大,走路累赘,钱也花冤枉。厂家喜欢在数字战上玩命升级,把700、800、1000公里挂在嘴边,其实给你做的心理暗示比实际需要大得多。电车拼的不是数字,而是“刚好够用”。

现实里,你真正的“极限场景”,有时候像家里那台多功能榨汁机——用得上时很爽,绝大多数时候只是放家里兜兜灰。别被“续航焦虑”捆得死死的,多出来的钱,真不如拿去补点家里的伙食费。

下次再选电车,别只看数字了。算一算你每周真正开多少公里,去故乡、去朋友家、去单位,还剩下多少冗余。可以大胆一点问问自己:你跑路是为了享受生活,还是为了被数字折磨?选够用的就是最好的,多出来的,都是智商税。

毕竟,和智商税战斗,我们输得起,也丢得起;可和实际需要搞错方向,你就只能对着后视镜里自己的头发默默心疼。这么想,你还会被“超长续航”牵着鼻子走吗?

中国消费者为电车超长续航买单,却忽略了真正的使用需求-有驾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