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柳汽回应乘龙卡车对撞测试,看清测试背后的行业乱象

最近,朋友圈里那段“理想i8撞飞重卡”的视频,简直比夏天的蚊子还烦人,嗡嗡地刷屏,让人想躲都躲不开。我那天在楼下小卖部买水,就听见好几个大爷大妈围着手机,指着视频里那辆“弹起来”的卡车,嘴里直嘀咕:“哎哟,这卡车质量不行啊,一撞就散架了!”当时我就想,这事儿可不简单,光看个热闹那可就错过了里头的“安全密码”了。这哪是看热闹,分明是看了一场精心编排的“安全秀”,而咱们,差点就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吃瓜群众”。
东风柳汽回应乘龙卡车碰撞测试,展示超级碰撞测试场景

视频里那个被“撞飞”的大家伙,就是咱们平时在路上常见的“乘龙卡车”,平时拉货跑运输,那可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为咱们的物流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在理想i8的发布会上,它却成了“背景板”,被撞得四轮朝天,驾驶室看着都快“飞”出来了,别提多“惨”了。这波操作,直接让理想i8在消费者心中“封神”,也让乘龙卡车瞬间“黑锅从天上来”,无辜躺枪。这事儿发生在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发布首款纯电SUV理想i8时,播放了这段与重卡连环撞击的测试视频。视频中,理想i8表现优异,而那辆约8吨重的乘龙卡车,却被撞得驾驶室与后货箱明显分离,几乎倒在理想i8前车窗上。

这视频一出,网上可真是炸开了锅,各路“神仙”纷纷下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众生相”。

  • 普通网友: 他们是这场“大戏”最直接的观众,看到视频第一反应就是“哇,理想YYDS,把卡车都撞飞了!”或者“这卡车质量也太差了吧,一碰就散架,吓得我以后都不敢靠近大货车了!”他们的情绪往往是震惊、好笑,然后是带着点恐慌的质疑。那天我在地铁上,旁边小姑娘手机里放着这视频,嘴巴张得能塞下个鸡蛋,直说“这也太秀了吧!”

  • 技术爱好者/“键盘侠”: 这群人可不满足于看个热闹,他们会立刻化身“福尔摩斯”,在评论区“大侦探”上身。他们会质疑测试的“公平性”,比如:“这碰撞速度是不是被‘优化’了?卡车有没有改装、减配?是不是故意没固定好卡扣?”他们会引经据典,从物理学、工程学角度分析视频中的“不合理”之处,甚至直接指出“这明显是商业竞争的‘套路’,别被营销号带偏了!”那股“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劲儿,别提多带劲了。
    货车与小车碰撞测试现场,展示超级试验的碰撞效果。

  • 卡车司机群体: 这可是最“受伤”也最有发言权的群体。视频一出,他们估计是又气又委屈,直接在抖音评论区“开怼”:“我们卡车是用来拉货的,不是用来给你当‘碰瓷’道具的!”“这摆明了是黑我们卡车,我们每天在路上跑,最清楚安全有多重要!”有老司机更是现身说法:“我开乘龙十几年了,大大小小事故也遇到过,驾驶室是保命的,哪有那么容易‘飞’起来?这测试肯定有问题!”他们那份对职业尊严的维护和对不实信息的反击,看得人心里直发酸。

  • 汽车行业内部人士(非当事方): 他们会更冷静地看待这场“神仙打架”。有人会说:“这波操作确实有点‘内卷’过头了,安全是底线,不应该拿来搞恶性竞争。”也有人会感叹:“现在车企为了流量和销量,真是‘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但最终伤害的还是行业生态和消费者信任。”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飞来横祸”,乘龙卡车所属的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一家拥有71年历史的央国企)迅速跳出来“喊冤”,于2025年7月31日发布声明,语气中带着愤怒和无奈:“某汽车品牌(指理想汽车)于2025年7月29日发布的与乘龙卡车正面碰撞视频已构成严重侵权,并超过正常商业竞争范畴,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对我司品牌及商业名誉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等相关法律。”他们甚至质疑“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么样?”

说白了,这次的“弹起”事件,其实是咱们对“安全”的理解,和车辆设计里那些“小心思”之间,产生了一点小小的“误会”。你想啊,咱们平时开小轿车,最怕的就是碰撞时车身变形,伤到人。但卡车这种大家伙,它可不一样!它有自己一套“保命”的绝活儿,叫做“四层吸能结构”和“驾驶室后移技术”。

这“四层吸能结构”是啥意思呢?你把它想象成给卡车驾驶室穿了一件“金钟罩铁布衫”,它不是一层硬邦邦的壳,而是分了四层:

  1. 抗冲击层: 最外面一层,就像个盾牌,先挡住大部分冲击力,把能量初步分散。

  2. 缓冲层: 紧随其后,像个弹簧,把力道再卸掉一些,避免冲击力直接传递。

  3. 高强骨架: 这是驾驶室的“筋骨”,由高强度钢材构成,保证基本结构不散,维持乘员舱的完整性。

  4. 柔性防护层: 最里面一层,就像给驾驶员穿了件软甲,把残余的能量再吸收掉,最大化保护驾驶员。

这就像咱们吃薯片,不是直接咬碎,而是先让包装袋“噗嗤”一声泄掉一部分气,再慢慢嚼。这样层层递进,通过多通道传导专利技术,就是为了把碰撞的巨大能量分散掉,最大程度保护驾驶员的安全。乘龙卡车的龙骨框架驾驶室,更是通过了ECE R29认证,这可是欧洲商用车安全法规的严苛标准,要求驾驶室能承受3倍车重冲击。

至于那个“驾驶室后移技术”,听着是不是有点玄乎?其实很简单,就是当卡车发生猛烈碰撞时,驾驶室会像坐滑梯一样,往后平移一段距离。这可不是“散架”!它是在短短几毫秒内,给驾驶员争取一个“生存空间”,避免驾驶室被挤压变形,把驾驶员夹在里面。这就像咱们遇到危险,本能地往后退一步,给自己留个活路。所以,视频里卡车驾驶室“弹起”又“分离”,很可能就是这种吸能和后移机制在极限条件下的表现,它不是质量问题,反而是为了保护驾驶员而设计的“自我牺牲”!

这次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那些实验室里的“碰撞测试”,固然能展示车辆的极限性能,但它和咱们日常开车的“真实事故”还是有区别的。测试可以设定各种严苛条件,甚至为了某种宣传效果而“定制”场景,但马路上瞬息万变,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比如,理想汽车声称其测试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并由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汽研进行。然而,中国汽研也承认,这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而是车企可定制的“开发验证项目”。这意味着,测试条件可能与实际路况存在差异,甚至可能为了突出某一方的优势而进行“特定设计”。所以,咱们看这些“硬核”视频时,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从。别被那些“秀儿”操作晃花了眼,真正靠谱的,还是那些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实实在在为咱们安全着想的老牌子。

最后,老街坊我得多唠叨一句,咱们开车上路,不管是开轿车还是大卡车,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那些先进的AEB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2025年7月1日起,国内新生产的乘用车及轻型货车必须标配),还有卡车司机们常说的“慢一点、稳一点”,这些才是实打实的“安全密码”。别光顾着看热闹,把这些真学问给落下了。毕竟,平安到家,才是咱们最大的福气!

说到这儿,给大家来点“私货”:下次路上遇到大货车,咱们小轿车可得留心它的“盲区”和“内轮差”!大货车块头大,司机视野盲区也大,特别是右侧和车头正下方,能藏下好几辆小轿车。在转弯的时候,它后轮的轨迹会比前轮更靠近弯道内侧,形成一个“吃人”的弯月形高危区域,这就是“内轮差”,可达2-4米。所以,咱们千万别跟大货车并排,更别在它转弯时往它内侧挤。保持安全距离,多观察,多避让,把安全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别被那些营销套路牵着鼻子走,买车看配置,更要看品牌背后的责任和技术积累。毕竟,在汽车行业“内卷”日益严重的今天,价格战和营销战层出不穷,但最终伤害的还是消费者利益和行业生态。东风柳汽也倡议行业同仁共同践行“安全为本”、“诚信竞争”和“理性传播”,坚决反对任何通过贬损同业、恶意攀比等破坏行业生态的行为。

多关心关心身边跑运输的卡车司机朋友们,他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为咱们的生活奔波,更需要咱们的理解和支持。下次看到卡车,不妨也多给它一个“理解的眼神”,它可不是“纸糊的”,它有自己的“安全智慧”呢!记住,真正的安全,不是在实验室里“秀”出来的,而是在每一次真实的路况中,用技术和责任守护出来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