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动作。最近的行业数据把研发全球化当成常态,跨区域协同成了硬性条件。我在 Uni3 的入口处等电梯,屏幕上写着:全球化研发正在落地。说白了,技术不是只在办公室里烧脑,而是在不同城市拼贴成真实的产品。
门口保安轻声问:来体验吗?我点头,答:是来看看全球协同怎么落地的。
走进 Uni3,手指在方向盘表面轻轻摩挲,摸得到橡胶与油脂的味道混在空气里。六座建筑的玻璃幕墙映着天光,屏幕里是瑞研、全球设计中心、领克欧洲销售和百余家初创企业的并列画面。瑞研的一批架构来自 CMA、SEA、GEA,如今全球已超过400万辆车在用这一架构(官方披露,样本广)。全球安全体系也在这里被打磨,比如全球首创的第三吸能盒。这段话看着像广告,其实是把全球研发链条拧紧的证据。
在会议室,一位工程师低声说:极氪9X就是把全球研发的成果落到车上的例子。我追问:真有落地感吗?他点点头,像是要把信心装进车里给我看。
对比:同价位的两款车,9X的空气悬架、48V主动稳定杆和数字底盘,路感更稳,车身在坑洼路面抑制更明显。对手多走钢性悬架路数,路感偏硬,转弯就少了那点跟车的温度。这其实是同价位同类的一个实操差别——不是卖点堆叠,而是日常用车的直观差异。
供应链与研发的关系,像是一家把全球零件放在同一块木尺上的修鞋店。零件来自五湖四海,装在同一条生产线,最终把欧洲百年安全理念变成可落地的标准;就像把冬天的雨雪变成防滑鞋底,路面再难也能走下去。瑞研把控的是安全基因和可落地的架构,不是只会喊口号的技术堆叠。
一处自我更正:我刚才说瑞研是全球架构的诞生地,确实有点夸张。其实它更像全球协同的枢纽,架构的成熟不是单点爆发,而是在多地输入与验证中逐步成形。原因很简单,全球化不是谁先喊出口号,而是谁能把东风和西风都带进车里。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怎么看全球开放生态对你买车的影响?
如果你要选极氪9X和同级对手,实操差别你最在意哪一项?
开放生态要不要也需要你亲身体验后才相信?
有点小情绪:有时候觉得麻烦,系统总像不断的更新,明明已经懂得怎么用,偏偏还要再试一次。
中段我翻了下笔记,夹着一张海边照片的笔记本卡片,边角有油渍。其实这个细节很普通,但比起全链条能力更能让我记住现场的温度。
临场小计算:纯电续航380km,电价0.6元/千瓦时,耗电约18kWh/100km,电费约11元/100km(不含充电损耗等,估算,样本少)。若日常行驶200km,单日电费约22元,月度看也就几十元级别的差异,当然前提是你愿意把充电桩和时间都排好。
销售同事小王在走访时对我说:这批车要落地,合规要跑完三轮,技术要对得起欧洲的严苛标准。听他这话,我才意识到,开放生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有三轮实际跑动的承诺。
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也许吉利的开放生态在未来五年内会把供应商协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但这纯粹是我的直觉,缺乏公开数据佐证。你怎么想?
这趟走访给我的感受很清晰:全球架构不是装进口袋的钥匙,而是一整条从研发到路试、再到量产的闭环。Uni3不是单纯的展示馆,它像一个跳动的工作台,随时把欧洲经验、设计语言和测试场景拧在一起,给极氪9X一个能落地的舞台。至于你,愿不愿意把信心交给这张全球化的拼图,亲手触摸它在你城市的落地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