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青藏线上的“铁家伙”
在汽车的历史长河中,六十年代“太脱拉”,七十年代“依士兹”,八十年代“五十铃”,每一款车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见证了青藏线上那些艰苦而难忘的运输岁月。
七十年代,拉萨运输公司的汽车四队和五队装备的是日本“依斯兹”车。这种车型载重量达六吨,驾驶员们对它充满了神奇的传说,说中国和日本建交后,中国拿三车猪尾巴换它一台车。依斯兹确实名不虚传,故障率小,车速高,水箱里的水温能永远保持恒定,特别适合跑青藏公路。青藏线慢上坡路多,风向极不稳定,国产解放牌车因水箱散热功能不太理想,在高原低气压下,水很容易开锅,司机们只能调转车头等水温降下来再走,十分头疼。而依斯兹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稳稳前行。
格尔木汽车三队还装备了不少六十年代的“太脱拉”车,它只能在格尔木到柳园的低海拔地区跑。太脱拉是捷克产的车,车高身大,柴油车不用加水,是风冷发动机。空车时轮胎呈外八字,载重后轮胎才会全部接触地面。跑起来尾部差速器后边有一个轮子在飞快旋转,发动机声音震天响,像现在的跑车。关于它的设计,还有兄弟俩的传说,哥哥想设计飞机发动机,意外去世后,弟弟将其装配到汽车上。五、六十年代,太脱拉在世界上很出名,特别适用于军事牵引越野。
七十年代后期,格尔木汽车三队又接了不少日本日野大油罐车,载重量十吨,双桥车。它们在沙漠路上行驶,轮胎特别爱扎钉子,司机们会在车上挂水桶放拔下来的钉子,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伙计!你路上补了几条胎”。
八零年至八二年,车队换成了“五十铃”,几百辆米黄色的五十铃车成了青藏线的风景线。但好景不长,行驶一万公里不到,发动机就出问题,活塞被高温烧穿,发动机报废。后来,日本五十铃厂专门为青藏高原设计制造了“装配高地规格”式的发动机,驻扎在格尔木总后勤部队的几个汽车团也换装了这款车型。
这些“铁家伙”在青藏线上留下了深深的辙印,它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汽车运输的珍贵回忆。未完待续· 下期:五十铃厂派人来青海格尔木大修200台发动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