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厢是“精打细算”的呼声甚嚣尘上,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半使,另一边厢却是新能源车市杀得眼红,十万块的车,恨不得把三十万的家当都给你一股脑儿塞进去。
就拿近来颇受瞩目的零跑来说,激光雷达、智能芯片,各路独门绝技往里招呼,这阵仗,真让人犯嘀咕,莫不是厂家赔本赚吆喝?
老实说,起初我也觉着这事儿有点玄乎。
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金科玉律。
可我那发小,攥紧拳头提了辆零跑C10,开了仨瓜俩枣,见人就嘚瑟,说什么“釜底抽薪”,搞得我心里跟猫挠似的。
这“釜底抽薪”究竟是何方神圣?
说白了,就是用更低的价码,提供超出预期的货色。
就拿汽车来说,往昔十万块能置办啥?
大概也就是个代步工具,配置捉襟见肘,开起来也乏善可陈。
而今呢,十万块的零跑,能给你L2级别的智能辅助,能让你玩转智能座舱,甚至还能在底盘功夫上给你点彩蛋。
这背后的门道,其实也挺直白的。
一方面,是新能源车市的角逐太白热化了。
各家都想攻城略地,只能在价钱和配置上做。
另一方面,是中国供应链的异军突起。
早年很多核心部件都仰人鼻息,价码居高不下。
但眼下,国产部件的成色愈发精良,价钱也更有优势,这就给车企腾挪出了更大的降价空间。
当然,这种“釜底抽薪”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最直接的,就是车企的利润被稀释。
为了撙节成本,一些车企可能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偷梁换柱”,比如用料、做工等等。
这就需要买家们火眼金睛,多做功课,别光盯着配置单上的数字,更要掂量车辆的整体成色。
再有一点,就是售后服务。
往日买合资车,图的就是售后服务有靠山。
但现在,一些新锐车企的售后服务还不够周全,可能会冒出维修延宕、配件难觅等状况。
这方面,买家也要有所盘算。
有人说,这种“釜底抽薪”是善举,能让更多的人沾到科技的光。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内卷”,终归只会让整个行业堕入恶性轮回。
站在买家的立场,当然是盼着这种“釜底抽薪”越多越好。
但站在行业的立场,还是希望车企能更加着眼创新,提升产品格调,而不是一味地打价格战。
归根结底,汽车行业也是实体经济。
而中国制造,这些年给人的刻板印象,除了“廉价”,似乎还少了点什么。
我们需要“釜底抽薪”,但更需要质量的精进,服务的完备,以及品牌的积淀。
好比我那发小,虽说成天吹他的零跑有多巴适,可有一次,我问他:“如果预算翻一番,你还会选零跑吗?”他缄默了。
答案,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
我们青睐性价比,但归根结底,还是想买到真正的好东西,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