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900的上市,直接丢了一个“核弹级数据”出来:28.99万元起售,上市1小时,大定订单破万。5天时间,4万台锁单。一个全新品牌的旗舰SUV,直接掀翻了30-40万元价位段的豪华SUV市场。对手里包括理想、问界、蔚来,甚至传统豪华品牌的宝马X5、奔驰GLE,想想看,4万台,这些大厂一个季度都未必卖得这么多。怪不得有人语气酸酸地说,理想慌了、问界被抢戏、传统豪华SUV们集体头疼。
但你细品,这个数据有点太离谱了。4万台,不是4千。更夸张的是,这还只是大定订单,真正交付还有一段路。理想汽车虽然近年很火,但理想L9、L8上市初期也没这么快突破4万。整个车市竞争这么激烈,领克一个新车型,凭什么能在高端SUV市场“一夜封神”?
有一说一,确实很值得拆一拆。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它真的就这么“无懈可击”吗?还是说,这里面有点“看起来很美”的成分?
先捋清订单数据和销量之间的关系。领克900的4万大定订单,其实只能算是“意向订单”,消费者在下单时可能只交了几百块或者几千块的订金。而真正的成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交付量”,得等车主付尾款、车辆生产出来后完成交车,这才算数。换句话说,4万大定并不等于4万销量,甚至连后续全部转化成实车订单都不一定。当然,这是行业惯例,很多新车上市初期都会通过大定来“造势”,所以单看这个数据,还不能直接说它有多牛。
不过,领克900的数据“吓人”的不仅是订单,还有它的定价和定位。28.99万的起售价直接切进了一个“高段位”的市场。这个价位段,消费者的选择非常多,豪华品牌的入门车型、理想的L7、蔚来的ES6、还有问界M7等等,哪个不是竞争对手?更不用提这台车的5.24米车长,六座布局,还有一堆高端配置,比如激光雷达、魔毯空气悬架、后轮主动转向,甚至车内那套双骁龙8295芯片+英伟达Thor芯片组成的“数字大脑”。这些配置怎么听怎么像是要跟百万级SUV掰手腕的节奏。
问题来了,这套硬件堆得确实豪华,但有两个关键点值得深挖。第一,这么做划算吗?第二,堆料的背后,企业到底是“战略性亏损”博未来,还是说它已经进入了一种“不得不烧钱”的状态?
先看第一个点,硬件配置“划算不划算”。领克900搭载的宁德时代骁遥电池,支持17分钟补能280km,可以说是当前增程式技术的顶尖代表了。这块电池成本可不低,再加上空气悬架、激光雷达这些重料,28.99万的起售价,怎么看都像是“倒贴钱”给消费者装车。理想L9的起售价可是45.98万,但它的配置其实也没到900这么夸张的程度。领克的这种配置打法,确实在短期内让用户占了便宜,但从企业的账面上看,毛利率肯定压力山大。
再来看第二个点,企业是不是在“烧钱换市场”。领克作为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过去几年其实一直在用“性价比”来冲击高端市场,但效果一般。这次900的发布,其实是一场豪赌:通过极致的配置吸引用户,迅速占领豪华SUV的一个“空档”。但问题是,全球车企都在拼电动化、智能化,这种级别的“堆料”打法,谁都知道不可能一直玩下去。你多卖一台车,可能亏得更多。如果后续的交付量跟不上,或者说用户对它的认可度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这种高成本的模式就会反噬企业。
相比之下,咱再看看其它车企怎么做的。理想汽车的毛利率大约在20%以上,问界也有接近15%的水平,而传统车企如大众集团的全球平均毛利率更是稳定在15%-20%之间。但领克呢?根据吉利最近几个季度的财报数据,领克品牌的盈利能力并不算强,甚至持续在拖累吉利的整体利润。换句话说,领克在产品上的“高配低价”,其实是靠吉利集团的整体输血在支撑。要是领克900后续销量不给力,这种模式很可能会让吉利集团整体承压。
那再细问一句,为什么领克敢这么“硬刚”市场?其实非常简单:赌一个“窗口期”。新能源车现在竞争白热化,高端市场也逐渐被蔚来、理想瓜分,但30-40万这个区间,依然是理想“一家独大”的局面。传统豪华品牌如宝马X5、奔驰GLE,售价高、更新慢,新势力摆脱不了“品牌力不足”的诟病。领克显然想用900打破这一局面:用配置和价格双杀,让消费者觉得它“物超所值”。但赌局的风险在于,如果消费者最终不买单,或者市场对领克的品牌接受度依然有限,整个投入可能就成了沉没成本。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4万订单到底“吓人”吗?从表面看,确实挺炸裂,但拆开来看,更多是一次“豪赌”下的市场反馈。一方面,领克的产品力是有的,消费者的兴趣也是真的,但另一方面,这种“烧钱”模式到底能持续多久、能不能盈利,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别被表面的数据吓到。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来都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领克900的这步棋,不管最后成不成,至少给行业提了个醒:拼品牌、拼技术、拼用户体验,这才是未来。数据再好看,也只是过程。最终要看它走向哪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