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欧美轮胎制造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你可能不会每天都琢磨你家车轱辘上那四坨黑乎乎的橡胶,直到某个倒霉的周一早晨,你发现其中一个瘪了,跟你的钱包一样。

但现在,一场席卷整个行业的“泄气”,正在欧洲和美国上演。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轮胎巨头,米其林、固特异、马牌,正集体经历着一场缓慢但致命的失压,而这甚至都不是最骚的,最骚的是,这根本不是什么行业性危机,因为在地球的另一边,他们的亚洲同行们正在开香槟。

这事儿魔幻在哪?

魔幻在,轮胎这玩意儿,本来就是欧美老钱们的后花园。

寒冬已至!欧美轮胎制造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有驾

从1888年那个叫邓禄普的英国哥们儿给轮胎充上气开始,这个行业的话语权就一直攥在他们手里。

什么子午线轮胎、真空胎,技术都是人家发明的。

你看《Brand Finance》那个全球十大轮胎品牌的榜单,米其林、马牌、邓禄普、固特异、倍耐力,半壁江山都是欧美血统。

他们就像是轮胎界的“五常”,牢牢霸占着高端市场,卖得死贵,还让你觉得特有道理。

但现在,牌桌上的风向变了。

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老钱”,财报拉出来一看,比年轻人的发际线还让人揪心。

我们先看欧洲三巨头。

法国的米其林,胖乎乎的轮胎人是挺可爱,但挡不住它是全球轮胎一哥的身份。

根据《Tire Business》的数据,米其林一年的轮胎销售额高达256亿美元,全球第一。

听着很牛逼对吧?

但一看增长率,同比下滑了5.95%。

这就像班里的学霸,虽然还是第一,但分数已经开始往下掉了,而且是欧洲三大厂里掉得最狠的。

再看德国的大陆集团,也就是马牌,下滑0.27%,销售额124.66亿美元。

意大利的倍耐力,专攻超跑轮胎,逼格拉满,也负增长了0.96%,销售额73.29亿美元。

大家手拉手,一起往下滑,突出一个整齐划一。

你以为这就完了?

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兄弟更惨。

固特异,全球第三大轮胎厂,也是全球前十大里下滑最猛的仔,销售额174.47亿美元,同比暴跌6.7%。

这跌幅,比欧洲那几个哥们加起来的悲伤还要大。

这就很奇怪了。学霸们集体考砸,问题出在哪?是卷子太难,还是学霸们集体去蹦迪了?

都不是。真实的原因,简单、粗暴,而且充满了商业世界的血腥味。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的主场优势变成了主场劣势。

轮胎业说白了是汽车工业的“啦啦队”,车卖得好,轮胎才能跟着沾光。

但欧洲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经济发达,人口不增反降,老龄化严重。

这片大陆就像一个饱和的停车场,车位都满了,新车卖给谁?

德国汽车销量下滑0.3%,法国下滑6.2%,意大利下滑2.9%,连隔壁的俄罗斯市场都崩了22.4%。

自己的根据地都卖不动车了,你指望轮胎厂能有什么增量?

这就像开在大学城边上的网吧,结果大学搬走了。

你装修再豪华,机器配置再高,也顶不住没人来啊。

欧美轮胎巨头们深度绑定的是传统燃油车和本土市场,当这个基本盘开始萎缩时,它们的衰退就是注定的。

但如果仅仅是市场饱和,那顶多是增长停滞,不至于像现在这样集体“失血”。

真正要了他们半条命的,是第二个,也是更致命的原因:亚洲玩家们的野蛮冲撞。

商业竞争的本质,就是此消彼长。

你丢掉的阵地,一定有人在疯狂抢占。

这次,抢食的不是别人,正是来自亚洲的“新势力”。

除了日本的普利司通也跟着下滑了5.1%(说明老牌巨头,不管东西方,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印度、韩国的轮胎企业,数据一个比一个亮眼。

中国的双雄,中策橡胶全球排第九,销售额52亿美元,同比增长9.05%;青岛的赛轮集团更猛,排第十,增长率高达21.06%,销售额干到了43.33亿美元。

印度的MRF轮胎,同比增长9.45%。

寒冬已至!欧美轮胎制造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有驾

韩国的韩泰和锦湖,也分别有3.05%和7.24%的增长。

看到这个对比,你还觉得欧美巨头的衰退是偶然吗?

这根本就不是一场公平的拳击赛,这是一场降维打击。

这场打击的核心逻辑,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一整套“生态位入侵”的组合拳。

第一拳,叫“性价比”。

早期,亚洲轮胎走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你的米其林卖一千,我的国产品牌卖五百,质量可能差一点,但绝对够用。

对于大多数把车当交通工具的用户来说,轮胎就是个消耗品,谁会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这一拳,打的是替换市场,慢慢蚕食了欧美品牌的存量用户。

第二拳,也是最狠的一拳,叫“产业协同”。

这一拳直接打在了欧美巨头的命门上。

过去十年,什么行业最火?

新能源汽车。

而新能源汽车的龙头在哪?

在中国。

当比亚迪、蔚小理们开始席卷全球市场时,你猜它们的原配轮胎(OEM市场)会用谁的?

答案不言而喻。

国产车配国产轮胎,天经地义。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采购了,这是一种战略绑定。

对于国产车企来说,用国产轮胎,成本更低,沟通更顺畅,供应链更安全。

对于国产轮胎厂来说,这等于是车企把市场份额直接“喂到嘴里”。

这种“快种快收”的模式,让国产轮胎品牌随着国产车的崛起而迅速壮大,直接绕过了欧美品牌花费百年建立的品牌和渠道壁垒。

欧美轮胎巨头们就像是高端餐厅的大厨,精心钻研着法式大餐的摆盘,结果人家直接在隔壁开了个预制菜中央厨房,通过外卖平台把餐送到了千家万户。

你再高端,也干不过人家的效率和规模。

第三拳,叫“技术换道”。

传统燃油车时代,大家比的是耐磨、操控、干湿地抓地力。

欧美品牌在这些方面有深厚的积累。

但到了新能源车时代,游戏规则变了。

电车自重大、扭矩大,对轮胎的承载和耐磨性要求更高。

更重要的是,电车没有发动机噪音,胎噪就变得异常明显。

所以,现在大家比的是什么?

是静音,是低滚阻(省电)。

在这个新赛道上,大家的技术积累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新玩家完全有机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当国产轮胎的静音效果和节电性能做得不比你差,价格还只有你的一半时,你所谓的“高端品牌溢价”,就成了一个笑话。

所以,你看懂了吗?

欧美轮胎制造业的衰退,根本不是什么周期性问题,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崩塌。

它们衰退的根源在于,它们所依附的那个旧世界——燃油车时代和欧美主导的全球化市场,正在瓦解。

而一个由新能源驱动、由新兴市场主导的新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立起来。

在这场新旧世界的交替中,那些曾经的王者,因为体量巨大、转身缓慢,反而成了最脆弱的。

它们的财报,就像一份体检报告,冷冰冰地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正在落幕。

而这,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毕竟,商业世界里,从来没有永恒的王座,只有永恒的利益和更有效率的竞争者。

那些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最终都会被时代的浪潮无情地拍在沙滩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