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挺扎眼的:某知名新势力车企公布财报,单季度亏损超过50亿元。50亿!有人直接开始盘算,这得卖多少辆车才能填上这个窟窿?不少人看了新闻就觉得不可思议:“难道是烧钱到失控了?”或者更直接点,“这是不是快要倒了?”大家都在议论这家车企活不活得下去,好像一夜之间就成了一桩“悬案”。但我倒觉得,这事儿不能光看数字,得慢慢捋。亏损确实是亏得狠,可它真有表面上那么吓人吗?
先把数字拆开看。50亿亏损背后,其实掩着一堆细节,你得挨个翻出来。先说营收,这家车企单季度营收突破100亿元,卖车卖得还算不错;季度销量也有个十万上下,比上一年增长了三四成。怎么看都不像是“卖不动”的情况吧?但营收高不代表能赚钱啊。再看毛利率,惨兮兮,只有个位数,比不少传统车企的二三十个点低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它的成本结构更吓人——单车的材料和生产成本就快赶上售价了,卖一辆亏一辆,说它是“倒贴着卖车”都不过分。
那为什么卖得挺多,却还是亏呢?这里就得讲到汽车行业的特别之处了。先看研发,这家车企单季度研发投入超过10亿,占了营收的10%左右,这已经是很“猛”的比例了。而且,它的研发重点不是些小改小修,而是从软件算法到硬件平台的“大工程”。再看营销,广告、试驾、展厅,这家车企的投放力度可一点没减。单季度销售费用高达20多亿,也就是说每卖出一辆车,光营销成本就得摊上好几千块。再加上运输、售后服务、渠道铺设,这些成本,摊下来,就算销量再高,压力也不会小。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的毛利率高,主要因为它们的供应链成熟,成本能压得死死的;而且人家品牌知名度高,营销成本摊得开,单车利润自然就上去了。反观新势力车企,不仅供应链没完全打通,还得靠低价抢占市场,那就注定毛利率难看。至于外资品牌,情况又不一样。它们在中国的生产线早就稳定了,成本控制也更有章法,加上品牌溢价高,毛利率基本能稳在高水平。但新势力车企呢,既没规模效应,又得烧钱造势,亏损自然是常态。
再讲讲更深层的事儿。有人说,这家新势力车企是不是在“乱花钱”?其实不是,它是一种赌未来的玩法。高研发投入说明它在押注技术,比如智能驾驶、动力系统这些核心领域。营销费用高,是为了抢市场,强化品牌认知,毕竟在汽车圈,“出圈”不是靠一天两天的热度能做到的。它看起来像是在赔本赚吆喝,但实际上是战略性亏损。烧钱烧得狠,目的是用现在的亏损去买未来的增量。新势力车企其实普遍是这么玩的,亏损不是什么奇怪事。
当然,也不能放松警惕。新势力车企的挑战在于,烧钱能烧多久?它们的账期、现金流能不能撑下去?如果技术迟迟不落地、市场份额迟迟爬不上来,那亏损就可能会变成致命问题。再比如,研发方向是不是选对了?车型配置是不是跟得上主流需求?这些问题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而不是光看它亏了多少亿,就觉得它快不行了。
总的来说,这事儿看着吓人,但拆开看,其实没那么简单。汽车行业本来就是个重资产、高投入的游戏。新势力车企亏损,可能只是它们成长路上的“必经环节”。真正要紧的是,它们能不能熬过眼下的考验,能不能把烧的钱变成未来的利润。下次再听到“某车企亏了几十亿”,别急着下结论,先看看它的动作有没有章法。数字背后藏着的逻辑,才是最值得咂摸的东西。
全部评论 (0)